米開朗基羅的遮羞布 《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

圖、文/非池藝術

198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修復15世紀米開朗基羅作品<最後的審判>溼壁畫時,發現畫中人體上的布是後人加上去的,並非藝術家主筆,對於是否要清理,產生各方爭議。此壁畫在完成之初,因連同基督聖母瑪莉亞人像皆爲裸體,有人認爲這是褻瀆教義建議毀掉壁畫,所幸當時的教宗並不同意,保留原樣;然而在米開朗基羅去世後,教廷還是決定爲畫中的裸體加上布,以遮住重點部位。時至今日,面對古人鉅作前人留下的痕跡兩者皆具其歷史意義時,到底是要留下布?還是清理遮蓋處,留下大師的作品呢?我們該如何抉擇呢?

一般來說,修復過程中所發現的底層痕跡,留下與否的決定權,通常由藝術家本人或是藏家所有,但如果藝術家往生,則由藝術家的家人代爲決定。而<最後的審判>溼壁畫則是美術史學家和壁畫所有人共同討論,做出判斷。結果他們清洗一部份的遮羞布,露出大師的筆觸,並保留一部份的遮蓋布,作爲歷史的記錄。清洗和修復畫面的是一羣默默工作的修復師,他們是修繕藝術作品功臣,有他們的貢獻,修復維護作品,纔可以讓我們持續欣賞歷代中的經典藝術品修復師需具有科學家的精神,用化學方法修復破損作品;同時需要有藝術家的美感,還原大師的筆觸和色感;還要有十足的耐性,慢慢完成長達數個月甚至十幾年的修復工程

集聚感性(藝術)與理性(科學)於一身的修復師,常常默默地在工作室裡工作,顯少人能看見其修復的過程。現在北美館把其工作過程搬進展場,讓觀者一窺修復的奧秘,看藝術家的作品,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被分解作修補,揭開一場藝術與科學的對話。此同爲北美館今年慶祝三十週年推出的大展,《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即日起至5月26日止,於北美館二樓展廳展出。

非池中陪着你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