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象是害蟲嗎?它在乾燥的大米中是如何存活的?

大米放久了就會“生”出許多黑褐色的小蟲子,這些小蟲子外殼堅硬,有着類似於大象一樣的長鼻子,它的學名叫米象(Sitophilus oryzae)。當然,米象並不只會在大米上寄生,小麥、玉米等穀物也是它的寄生對象。

那麼,米象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昆蟲呢?它對人有沒有害處呢?長期生活在乾燥的大米中,米象又是如何解決水的問題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關於米象

米象是象鼻蟲科米象屬下的昆蟲,它們廣泛地分佈在世界各地,在我國它們更是遍佈大江南北,因此米象又有着許多俗稱,比如米蟲、麥甲、谷牛、油子等等。

米象屬於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它們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以及成蟲四個階段,由於米象除了成蟲外,其他的形態都特別的小,所以不容易被我們發現。我們以大米出現米象爲例來簡單地說一下它們的生存方式。

一般情況下,米象都發生在穀倉之中,因爲這裡面積大,穀物較多,適合隱藏,而穀物本身是人食用的,極少會用到藥物,因此,一個穀倉中只要出現了米象,想要讓它們徹底消失是非常困難的。成年的米象會將大米上啃上一個孔,這個孔是它們產卵用的,當產完卵後,它們會分泌一些粘液將孔堵住,這使得我們很難發現已經被產卵的大米。

這樣一旦這些已經有卵的大米被我們買回去,大約7-16天就能孵化成乳白色的體長只有1-2毫米的幼蟲,由於它們體色與大米非常接近,所以只要數量不是很多,我們也很難發現它們。

幼蟲雖然軟軟的,但是已經具備了啃食大米的能力,就這樣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發育,幼蟲化蛹,米象的蛹期比較短,通常只有8天左右就能“破繭成蝶”變成米象,也就是說米象繁殖一個世代通常只需要30-50天。

米象是一種喜暖、喜溼、畏光的昆蟲,它們在我國不同的地區繁殖的代數也不一樣,比如在南方一些地區,它們一年最多能夠繁殖9代,而在北方,比如山東一年平均只能繁殖2代,米象成蟲的壽命在合適的條件下可達4個月,這就使得米象一旦在我們家中出現,幾乎是全年可見的。

米象在乾燥的大米中是如何獲取水的?

任何的動植物生長都離不開水,對於昆蟲來說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大多數的昆蟲要麼吃鮮嫩的植物,要麼吃鮮活的其他昆蟲,所以它們生長所需要的水僅僅通過食物就能獲取了。但是,大米在我們的認知中是乾燥的,米象是如何獲取水的呢?有三個主要的方法:

第一:大米中的水。大米雖然是經過晾曬的,但是其中也是含有水分的,通常大米的水分含量在13-15.5%之間,低於13%屬於乾燥米,這樣的大米新鮮度和食味會大大下降,而且大米是論斤稱重的,太過乾燥顯然就會少賣錢,所以,我們買到的大米含水量都在上面的區間之內。

米象的成體體長只有約2-3毫米,如此小的體型原本就對水分的需求比較的低,因此,大米中的水是它們主要的水來源之一。

第二:代謝的水分。米象生活在大米之中,它們的排泄物同樣也會在其中,所以當我們發現米箱裡有很多米象時,打開米箱往往會聞到一股黴味,這其實就是米象排泄物以及排泄物中的水分讓部分的大米發黴才產生的氣味。

換句話說,米象代謝出來的水分基本上沒有損耗的都被大米重新的吸收了,這種循環利用的能力,讓米象附近的大米總是要比其他地方潮溼一些,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看到米象時,檢查米箱裡的米會有幾粒成團的現象的原因。

第三:外界。一般情況下,出現米象的大米容器都是不嚴實的,這樣才進入了足夠的空氣和溼氣給了米象孵化和繁殖的機會,既然容器不嚴實,就容易進去一些溼氣,畢竟我們的大米通常是放在廚房中的,而廚房和廁所是我們家中溼氣最重的地方,這是其一。

其二,只要容易不嚴實,米象就可以隨意地進出,這樣它們也可以去其他潮溼的地方獲取水了。

如何防止家裡的穀物出現米象?

這個問題可以從米象的習性下手,它們比較喜歡溫暖的環境,這是因爲米象的耐寒能力比較差,在溫度持續低於15℃時,它們就必須躲起來越冬了,當溫度低於5℃時,僅需要21天就會將其凍死,所以,剛買回來的米我們可以放到冰箱的保鮮層,甚至是冷凍層中,這樣就能殺死裡面的米象卵了。

其次,米象的生長繁殖也離不開氧氣,所以對付米象我們也可以選用一些密封性比較好的容器和食品保鮮袋,這樣在密封的條件下,米象就極難孵化和繁殖了。而且許多米象亂竄現象就是因爲容器密封不好導致的,所以,除了選擇密封性好的容器外,每次用完記得封口,不要給米象孵化和外溢的機會。

米象是一種主要以穀物爲寄主的昆蟲,不過,它們在穀物中生,在穀物中長,並沒有接觸一些對我們有害物質的機會,所以米象本身對人的健康是沒有什麼威脅的。但是,米象羣居、繁殖能力強,一旦在家中爆發,會大量地啃食我們的口糧,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它屬於“害蟲”。

想要對付它們的方法也很簡單,要麼低溫,要麼隔絕空氣,這樣它們就很難興風作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