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低齡留學,陪讀還是放手?
近年來,低齡留學的趨勢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在孩子更年輕的時候將其送到國外接受教育,以便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國際化的社會環境。這一趨勢反映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國際教育的認可和期待。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果孩子出國的年齡尚小,家長一定要去陪讀嗎?如果不陪讀,家長如何與學校保持溝通,瞭解孩子在校情況?
1
家長陪讀,與孩子共同成長
由於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關於低齡留學是否需要家長陪讀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因人而異。當孩子處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時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與生活,如果孩子本身自控力不強,很容易受到周圍不良因素的影響,這時候家人的陪伴可以很大程度上規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英聯邦國家對家長陪讀都提供了相應的政策支持。例如,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將陪讀簽證寫在法案裡的國家,孩子的直系女性家長(媽媽、奶奶和外婆三選一)可申請陪讀至孩子16週歲;孩子赴新加坡陪讀的第二年可以合法打工或工作,這樣既可以照顧家庭,也可以兼顧個人事業。
若家長也有繼續深造的打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均有相應的利好政策以吸引高層次人才前來就讀,實現全家留學,全家提升。例如,新西蘭高校爲了吸引世界各地想要就讀博士的學生,推出了“博士申請包”,包含博士畢業後工作簽證和配偶工作簽證。根據當地政策,博士子女可享受新西蘭公立學校的免費教育,或按照當地學生的標準就讀私立學校。
2
陪讀雖好,但不是必需品
雖然家長陪讀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國家和學校都鼓勵國際生的家長前來陪讀。例如在美國、加拿大,以及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均未對留學生父母設置陪讀簽證,因此低齡學生大多可以選擇就讀寄宿制中學或者在寄宿家庭里居住。
一般來說,寄宿制學校學費會貴一點,但日常生活和教學都會有相應嚴格的管理。在校期間,學校是學生的法定監護人。李湘的女兒王詩齡入讀的英國博耐頓女校是一所非常頂尖的英國私立女校,學生的學習強度相對較大,但也有很多社團和課外活動供學生選擇。
寄宿家庭對小留學生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寄宿家庭可以爲學生們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深入瞭解當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還可以提供交友平臺,結識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段的人,方便學生參加更廣泛的社交活動。
3
家長身在國內如何開家長會?
與國內家長會的形式不同,海外中學的家長會一般採取預約制。例如,美國中小學會提前一個月給家長寄去預約信,提供不同時段供家長選擇並預約(一般爲半小時),家長按照預約的時間前往學校與老師進行會面溝通。英國中小學的家長會一般是一學年一到兩次,也需要提前預約,並按照預約時間與老師進行一對一溝通(一般爲10~15分鐘)。
若家長無法到場,有些學校會採用線上面談的形式,留學生家長可以通過網絡與老師進行一對一面談。有些學校則會建議家長委託當地的監護人代爲參加,比如寄宿家庭的“爸爸媽媽”。但不論何種形式,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大多以表揚爲主,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充分表達肯定。
總體而言,不同家庭的留學陪讀之路都不同,究竟何種選擇,最終還是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在探索低齡留學時,每個家庭面臨獨特挑戰與機遇。周成剛老師通過他的新書《100個答案:寫給中國家庭的國際教育行動指南》,分享了他對國際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向讀者展示了多種可能的教育選擇,無論你是否有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的打算,相信這本書都能幫助你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找到最適合孩子成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