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藥物合併化療 找回病友生產力

十一月是國際肺癌月,依據經濟學人的調查,臺灣的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都高於日韓,臺大醫院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指出,要落實總統宣示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須趕快補足晚期肺癌治療缺口,以沒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爲例,目前NCCN Catagory1(證據等級高)建議一線治療爲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未來不只有痊癒的機會,治療兩年的醫療費在可負擔範圍內,還能讓病人維持生產力,這就是治療的價值。

立法院二十六日舉行「二○二四年臺灣肺癌病友大調查發表記者會」,會議中多位肺癌權威醫師皆認爲,今年十月健保署已針對有突變基因者的肺腺癌患者擴大第三代標靶藥物的給付,但仍有三至四成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上最須補足,目前這羣患者用藥情形,第一線治療仍停留在化療,若生物指標PD–L1表現量多於五十,健保給付單用免疫藥物,不過,多個國際指引並未將PD–L1表現量高低視爲治療準則,因此,專家們認爲健保署應加緊放寬給付標準。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指出,無論是美國的NCCN Catagory1或是歐洲ESMO第一級的治療指引,都建議PD–L1低表現或沒表現都可使用免疫合併治療或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其無病存活期比單用免疫藥物或傳統化療都能延長一倍無疾病存活期,這已在英澳日韓新加坡等國獲得給付。

「肺癌已成全民公敵,很多患者都是年輕人,對家庭的衝擊很大,但現在治療情形也出現同癌不同病也不同命。」中國醫藥大學附醫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指出,目前沒有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只涵蓋國際治療指引的百分之十七。

楊志新認爲,治療時病人都會問「可以痊癒嗎?」但免疫藥物就有這種機會,在疾病控制良好情形下仍保有工作力,這就是治療的價值,很多國家都已給付合並療法,臺灣要趕快補足這方面缺口。

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則爲帶有罕見基因KARS G12c的肺癌患者發聲,他提及KARS是最早發現的驅動基因,多年來沒有好的治療方式,免疫藥物出現後帶來曙光,現今也有對應的標靶藥物,由於癌症屬性特別,因此,在進行健保給付討論須有特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