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縣府將設南莊事件史蹟紀念碑

苗栗縣政府計劃將在南莊鄉南江公園內設置南莊事件紀念碑。(謝明俊攝)

南莊事件發生在1902年,歷經許多南莊事件被害人後代家屬爭取,苗栗縣政府於今年10月14日召開「苗栗縣原住民族有形文化資產審議會」,經過審議會討論,備查通過「南莊事件史蹟紀念碑設置計劃」,未來計劃設置在當年誘殺泰雅族及賽夏族人的南莊鄉南江公園內,永久讓後人瞭解日人據臺暴行。

日本佔據臺灣後的1902年7月,從事樟腦種植的南莊蓬萊村賽夏族頭目日阿拐,因不滿土地被日方強佔,發動賽夏族、泰雅族、道卡斯族,並結合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客家及閩南族羣800人,包圍日人的南莊支廳,並襲擊日本軍營,雙方激戰50天,日阿拐一方因不敵日本軍警強大火力敗去。

日人後於同年12月16日,在現今南莊鄉大東河及大南河交匯點旁的南江公園舉辦歸順儀式,誘捕日阿拐及鹿場泰雅族頭目薛太祿等族人,以事先埋伏的軍警火力,襲殺薛太祿等族人共38人,20餘人受傷,日阿拐乘隙逃脫,潛入加里山區與殘部繼續抗日至終。

據後人考查,誘殺的全部屍體先是簡單掩埋在現今南莊國小操場,後因操場整建,纔將骨骸移至現今南莊國中司令臺後方空地,設置「萬善諸君之義冢」來永久紀念南莊事件。

縣府通過的「南莊事件史蹟紀念碑設置計劃」,初步設計概念以5根立柱爲主體,分別代表當時5個民族,包括日本人、泰雅族、賽夏族、閩南人、客家人等族羣,使用傳統原民家屋中心火塘元素,並以同心圓彼此環繞的圓形排列,象徵拋棄民族衝突、化解過去政權侵略分化的憤怒,還原事件歷史地位的真相,做爲設計主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