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150週年 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揭碑

「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今日揭碑啓用。(羅琦文攝)

石門天險是當初牡丹社事件發生地。(羅琦文攝)

今年是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羅琦文攝)

今年是牡丹社事件150週年,屏東縣政府22日在牡丹鄉舉行「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揭碑典禮,縣長周春米、新任原民會主委曾智勇與部落族人、美國在臺協會、臺日友好代表等各界人士,共同見證並借鏡歷史,向世界傳遞和平信念。

紀念活動開場由高士部落靈媒張順枝進行祈福,牡丹社區發展協會接着帶來150週年紀念劇目「我是南方人」的演出,傳達對於團結合作、和平共存的追求。

周春米致詞表示,1867年美國「羅妹號事件」,當時美駐福爾摩沙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原住民協議「南岬之盟」和平協定,是首次以臺灣人民爲主體簽署的國際協議,到1871年琉球漂民的「八瑤灣事件」及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也因此事件,清廷才注意到臺灣佈防及治理問題,1875年興建恆春古城,明年亦爲恆春建城150週年。

周春米說,牡丹社事件是一場因爲語言、文化隔閡誤解而發生的歷史事件。在過去150年中,所有參與過事件的當事人以及後裔,以和平爲目標積極交流、互相理解與尊重,牡丹鄉2005年赴日本沖繩縣宮古島市向遺族表達善意,勇於面對歷史,讓人感動,在烏俄、以阿衝突造成全球不安之際,更體認和平的重要,今年擴大舉辦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以和平爲主訴求,從屏東恆春半島爲起端,向全世界傳遞和平的信念。

與會的原民會曾智勇主委、立委伍麗華、日本臺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美國在臺協會高雄分處長張子霖、宮古島市教育委員會教育長大城裕子、牡丹鄉長潘壯志以及「傀儡花」作者陳耀昌醫師等人,將象徵和平的百合花束插入排灣族陶壺中,隨後轉往石門古戰場旅遊資訊站,共同爲「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揭碑。

屏東縣政府文化資產保護所表示,「石門天險」在排灣語中稱爲「macacukes」,意思爲相互支撐和抵禦外侮,也是當年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人抵禦日軍入侵處,「macacukes石門古戰場」去年經縣府文資審議會通過登錄史蹟,並在牡丹社事件關鍵一役「石門之役」發生地設立「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當地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人抵禦日軍入侵處,見證臺灣原住民族在一個半世紀前,據天險捍衛家園的重要歷史事件,彰顯其歷史價值與意義。

縣府表示,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以「PEACE/和平」、「Marasudj/團結合作」爲主軸,包含集結大型藝術作品、攝影工作坊與市集音樂會的風域祭;以「無邊境博物館」概念打造的風域半島品牌牡丹遊客中心開幕典禮;以舞蹈反思牡丹社事件的蒂摩爾古薪舞集《bulabulay mun?》舞作戶外公演;繪本徵件暨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特色教學成果展,還有國際講座分享交流會、部落走讀、故事劇場、體適能等豐富多元的活動,一直持續到年底,希望大家不要忘記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故事,更期許未來結合生態環境、原民文化和在地產業,營造更有生命力的地方創生

牡丹社事件是在1871年,琉球宮古島朝貢船回航時遇颱風漂至八瑤灣,因語言與文化不通,54名船員遭殺害,1874年日本以懲兇名義出兵攻打南臺灣原住民各部落,牡丹社及高士佛社族人在石門古戰場抵禦日軍入侵,因武器和兵力懸殊不敵,史稱「牡丹社事件」,此事件促使清廷在恆春建城佈防,是涉及臺灣原住民族、琉球、中國及日本多方的國際事件,也是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重要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