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 成爲全臺首處史蹟類文資 

南投縣原住民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勘「霧社事件馬赫戰場」。(圖/南投縣文化局提供)

記者白珈陽/南投報導

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Butuc (一文字高地)暨運材古道」,經南投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審議通過登錄爲「史蹟」,成爲《文化資產保存法》於105年修法完成後,全臺第一處的「史蹟」類文化資產,除了讓民衆理解日本理蕃歷史,對賽德克族內部來說,更具有歷史記憶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指出,「馬赫造材所」爲當年興建霧社小學校日式宿舍及修繕霧社公學校的寄宿舍等木材來源,當時負責召集搬運工的日警岡田竹鬆巡查原以爲原住民的腳程,一天就可搬運到霧社,雖然族人用麻布包着、墊着,但直角狀銳利的檜木柱在搬運時,仍會讓肩膀脫皮流血。

而從造材所出發爲陡峭的下坡路,扛着12尺長、4寸見方的檜木柱,又不能損傷建材的情況下,必須小心翼翼地扶着木杖慢慢走,且需要在半路過夜,導致一天的工資分爲2天發,一天只有20錢,大家都認爲是日警剋扣工資,也是種下霧社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

1930年(日治昭和5年),10月27日的霧社事件,當時的戰場遍佈抗日部落、霧社街區及霧社山區,並分四條路徑挺進。其中的馬赫坡戰線日軍於同年11月1日對馬赫坡社進行正面攻略,在安達大隊長的率領下,於11月5日晨開始採取行動,在馬赫坡社東方「西茲西庫」的連綿山脊海拔約1,300公尺的高地,構築數處掩堡,並於同日下午佔領可俯視抗日族人的據點馬赫坡巖窟方面的突角點「一文字高地(賽德克語:Butuc)」。

安達大隊接到確保固守命令後,第三中隊在「一文字高地」棱線上展開包圍與突擊,經過約3小時的激烈交戰,日方戰死15名、負傷21名,被搶去輕機關槍2挺、及三八式步槍17挺、步槍子彈2,200發、手槍1把,損失相當嚴重。

▲馬赫坡古戰場仍存有當時戰壕與防禦用的砌石牆

馬赫坡古戰場在二次霧社事件以前,爲賽德克族德克達雅羣(Tgdaya、霧社羣)的傳統領域,然而他們在事件後被遷村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現居於此區域的則爲都達羣(Toda)和德魯固羣(Truku)。

地主孔明德先生同意,由南投縣能高越嶺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協會提報此場域現場可清晰看見戰壕與防禦用的砌石牆;而從「馬赫坡造材所」出發的運材古道路徑,掩埋在雜草之下仍可被族人清楚指認。能高越嶺道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協會執行長羅利財說,提報爲文化資產保護珍貴史蹟,目的希望下一代能重視歷史並保護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