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少年都不賤》 張愛玲的「上海印象」

鐘樓張愛玲母校聖瑪利亞女中」遭到拆除後唯一保存下來的遺址。(圖/記者魏有德攝)

記者魏有德/上海採訪報導

作家張愛玲在上海出生,戰火長大。她的文章小說最爲出名,到今天仍有廣大書迷追捧。她在上海的足跡,除了廣爲人知的「張愛玲故居」外,還有中學時期就讀的「聖瑪利亞女中」。在《同學少年都不賤》這部小說裡有許多場景,便是她在「聖瑪利亞女中」就學時期的風貌

▲張愛玲就學時寫下對學校的感嘆,「聖瑪利亞女校,隨着時光的流逝,它也許會被塵埃染污,受風雨侵蝕,或破裂成片片碎石。」。(圖/記者魏有德攝)

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園曾經保留了昔日的風格,有爬滿常春藤的鐘樓、環繞操場一圈的長廊。2005年起開發商教學樓宿舍迴廊拆除,另外四幢保留建築屋頂也被拆掉,引發社會關注後,才決定保留鐘樓,原地異地重建其餘所有建築。張愛玲就學時寫下對學校的感嘆,「聖瑪利亞女校,隨着時光的流逝,它也許會被塵埃染污,受風雨侵蝕,或破裂成片片碎石。」彷彿已經預言母校之後遭遇情況

▲「聖瑪利亞女中」舊址內重新翻修後的格致堂。(圖/記者魏有德攝)

走進上海來福士廣場,一座古色古香的鐘樓被四周高大的商業辦公大樓包圍着,新舊之間的衝突視覺上的刺激,讓前來的遊客有着「蒙太奇」似的錯覺。這座鐘樓是張愛玲的母校「聖瑪利亞女中」遭到拆除後唯一保存下來的遺址,經過翻修後,恢復了它最初古樸、優雅的原貌。她對於鐘塔印象曾經寫道,「飯後去舀半碗粥,都成了冒險旅程,出來進去擠得水泄不通。一擠到廊下,看見穹門殷紅的天,晚飯吃得早,穹門正對着校園那頭的小禮堂,鐘塔的剪影映在天上出了穹門。」

思卜堂原爲聖瑪利亞女中宿舍,現在是一間餐廳。(圖/記者魏有德攝)

張愛玲在《同學少年都不賤》中有許多場景,就選在當年就讀的聖瑪麗亞女中,「悠長的星期日下午,她們到校園去玩,後園有點荒煙蔓草,有個小丘,殘破的碎石階上去,上面搭了個花架木柱的棗紅漆剝落了,也沒種花。」經過歲月的洗禮,學校雖然已經不存在。遊客仍然可以透過張愛玲的文章,在聖瑪利亞女中舊址,回味當年她當年唸書時期的「上海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