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你讀的歷史正確嗎?臺灣原住民推翻日本史觀

▲1874年,西鄉從道(中間)被任命臺灣番地事務都督,率兵登陸臺灣攻打牡丹社。(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當代臺灣的命運,受到「牡丹社事件」的影響非常深遠。對於這個重大事件臺灣人不可不知。

然而,「牡丹社事件」的經過到底如何?由於衝突雙方一邊是已有新聞事業日本,一邊卻是以口述傳承爲主的原住民,所以一直以來,全世界接受的都是日本的說法,也就是一般人所知道的「牡丹社事件」,主要是日本史觀

在日本史觀的影響下,一般人對「牡丹社事件」的認知是這樣的:

1871年,有琉球船隻漂流至臺灣,多名乘客因故排灣族高士佛社族人殺害。而有意進軍臺灣的日本趁機出兵,殺害了牡丹社首領,迫使牡丹社與高士佛社等排灣族原住民部落投降。清廷派出欽差沈葆楨交涉,最後「花錢消災」,而日本派遣軍也因深受瘧疾之苦,趁勢退兵。

「牡丹社事件」對臺灣有三大影響:

一、暴露了日本把臺灣當成對外侵略的第一目標。可惜當時世上還沒有多少人正視這一點。

第二、這次牡丹社事件出兵,其實是日本軍人不理政府阻止的行動,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擡頭之始。

第三、事後臺灣建省,可惜沒有多久,日本在前兩項因素的結合之下,挑起甲午戰爭,終於迫使臺灣割讓。

回到原住民的觀點,原住民又是怎麼看待這場與日本正規軍隊之間的戰爭呢?

長期深耕原住民歷史文學卑南作家巴代(漢名爲林二郎),爲了採集原住民的口述歷史融入文學,曾訪問過許多部落耆老。結果居然發現:在原住民的口述歷史裡面,根本就沒有「牡丹社事件」臺灣原住民與日本軍隊交火的這場戰役

對原住民來說,他們在口述歷史中比較鮮明的記憶,反而是1871年的琉球船隻事件,但幾乎沒有提到1874年的牡丹社「原日之戰」。爲什麼會這樣呢?巴代發現,原來當時日本出兵攻打臺灣的原住民部落,一開始牡丹社酋長在還沒正式交手時,就遭到日軍現代化武器殺害。至於其他部落因知道日軍不僅人數衆多,而且武器遠勝過原住民的老式槍枝獵刀,即使靠着大無畏的勇氣山區地利之便,這也絕對是場難以對抗的戰爭,因此原住民選擇暫避其鋒,退入深山

也因此,當日本以大軍壓境,步步爲營的進入原住民部落時,見到的只是空曠的部落建築,以及少數仍未撤走的族人而已,於是就放火燒光屋舍,宣佈原住民投降、日軍勝利。

所以,對於排灣族來說,根本沒有「牡丹社事件」之戰,他們記得的歷史真相,是現代化日軍來了之後,族人暫避風頭,等日軍走了族人再回來重建家鄉,如此而已。這段珍貴發現的訪談,會在News98電臺星期六的「民意連線」呈現。

原住民的口述歷史,完全推翻了日本史觀。至於清廷在臺灣設省開山撫蕃,乃至於日本強取臺灣殖民武力理蕃,都是後來的事了。

好文推薦

賴祥蔚綠委好大,管爺該怕?

賴祥蔚/拒馬囚牢裡的總統

賴祥蔚/數位匯流 廣播的不死之藥何在?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賴祥蔚,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