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的宏願 關鍵仍在經濟

(圖/新華社)

中共百年黨慶鋪陳着中國走向世界強國民族復興宏願。與此同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美中戰略競爭的合縱連橫依然持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廣爲人知的基本理路,而美中競爭領域,上從價值層次的民主與威權制度爭論,下至社會物質生活的滿足,各項議題幾乎都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連動,全世界也都脫不了關係。

後新冠肺炎時代,世界各國比的是疫後經濟復甦力度。因疫情而受創的各國,其總體經濟表現不只是統計數字的變化,更直接衝擊常民百姓的溫飽;而基層民衆的生活條件及社經壓力又將會影響各國政權更迭與否。

法國爲例,6月中旬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峰會後,彭博社分析指出,歐洲國家更爲重視經濟利益,歐洲諸國可能預期中國將領先美國實現新冠肺炎疫後復甦。因此彭博社分析暗指歐洲未必全面附和美國的中國政策,以保留與中國合作的空間。但就在6月25日美國國務卿林肯訪問法國後,馬克洪的態度卻出現了較大的轉向。布林肯受訪時轉述,「美法都決心抵制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完全不容自由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美法共舉價值大旗的背後,馬克洪所屬的政黨正面臨法國大區議會省議會第一輪選舉失利現況,其結果甚至可能影響2022年馬克洪的連任。

我們可推論,當國家面臨防疫與疫後經濟復甦表現不如預期時,執政黨更傾向聯合外部盟友,把矛盾轉向外部戰略對手,以扭轉不利於己的政治環境。因此美、中兩國的經濟復甦表現必會是世界觀望的焦點,也是兩國各自爭取盟友的重要戰場。

最先陷入疫情卻也最先進入復甦期的中國大陸,今年第1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成長率爲18.3%。IHS Markit預估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爲8.26%。此外,中國大陸「十四五規畫」的新基建項目如:雲端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經濟基礎建設,以及其衍生的5G手機、車聯網、智慧城市應用,不只中國大陸國內企業積極投入這塊大餅,歐洲乃至於世界各國同樣垂涎。

同樣地,美國也必須以其經濟實力爭取聯盟。今年第1季美國GDP成長率爲6.4%,雖略低於市場預期的6.5%,但高於去年第4季的4.3%。IHS Markit今年5月預測,美國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爲6.71%及4.71%。乍看之下,美國經濟成長率不如中國,但已有專家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只要美國2季GDP環比增長率超過2%,那麼美國GDP絕對數值就能超過疫情前的高位水平。總體經濟數字以外,封城1年的紐約在27日恢復舉辦同志遊行,一度蕭條的紐約正找回熟悉的喧譁。由此觀之,美國經濟復甦潛力並不遜於中國。

然而處於美中競爭前線的臺灣,所面臨的從來不是二選一的簡單抉擇。美國是臺灣價值層次、高新科技貿易、安全的重要夥伴;但我們也看到兩岸貿易不受美中戰略競爭或疫情影響,2021年第1季臺灣出口中國大陸的總額和去年同比增加了35.6%,又高度集中電機設備與零件。換言之,兩岸間的臺商供應鏈依然密不可分。臺灣對中國43%的出口貿易依賴很大程度支撐着臺灣製造業,不是說斷就能斷。

此外,從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及近年北京對臺經貿緊縮的經驗觀之,雙邊貿易若呈現單向依賴,弱勢的一方更容易因雙邊政治矛盾因素而受到經濟制裁衝擊。從新冠疫情中我們也體認到,從口罩到疫苗等戰略物資的自主是如何重要。從法國的選情我們也可推論,民衆會將疫後經濟復甦表現不佳的責任歸責於執政黨。

民進黨而言,如何在疫情與美中戰略競爭格局中,面對挑戰,穩定兩岸關係維繫既有的經貿成果;同時把握機會,深化與歐美、印太地區的合作,以帶領檯灣實現疫後復甦,不僅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民進黨能否維繫政權的核心議題。(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