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廖崢嶸:「去美元化」非一日之功但大勢所趨

名家觀點》廖崢嶸:「去美元化」非一日之功但大勢所趨。(觀察者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崢嶸20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17日警告不應再將美元和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視爲理所當然,並稱中美競爭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將動搖美元「統治地位」。

此前一天,美國財長葉倫也接過有關「美元地位」問題的話題,承認美國對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可能削弱美元的霸權」。

實際上,3月底4月初以來,接連幾起國際貨幣動態引起高度關注。中國與巴西達成協議,雙邊貿易可以繞開美元而直接使用本幣結算;在印尼召開的東協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討論瞭如何減少金融交易對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依賴,更多使用本幣結算;印度和馬來西亞同意用盧比結算,如此等等,「去美元化」一時間成爲國際媒體熱詞。

廖崢嶸表示,去美元化沒有什麼明晰的定義。貨幣在國際交易中承擔着計價、支付、儲值等功能,如果美元在這些方面的功能被替代,可稱之爲去美元化。除了上述國際貿易,包括大宗商品、能礦等戰略物資交易改用非美元結算,還有外國持有人減持美元債券、出售美元資產、減少美元儲備等也都屬於去美元化的表現。

去美元化意味着本來存在着「美元化」,即美國以外的某國在國際交易中主要以美元作爲貿易、投資和儲備貨幣,徹底美元化的國家甚至直接採用美元替代本幣進行國內流通。一旦某經濟體採取措施減少美元在國際國內經濟活動中的使用,就可視爲開啓了去美元化進程。

廖崢嶸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經濟受到重創,對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呼聲高漲。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開始增進區域性、功能性貨幣合作,逐漸減少美元使用,以規避過度依賴美元結算、計值和儲備帶來的匯率風險、債務風險、資產風險等。歐盟等也支持儲備貨幣多元化。美元佔官方國際儲備貨幣總額的比例,峰值是1977年的85%,現在爲59%左右。

國際關係變化、地緣政治衝突也刺激了去美元化進程。美國對伊朗、俄羅斯實施嚴厲金融經濟制裁,限制其使用美元。伊朗、俄羅斯等國走上徹底去美元化道路。歐洲嘗試繞開美元主導的SWIFT系統與伊朗開展支付。俄烏衝突爆發前,俄羅斯已經將其大部分儲備替換爲黃金和其他非美元資產。衝突爆發後,俄羅斯更是加速能源貿易的非美元結算。印度則嘗試與俄開展盧布-盧比結算。其他雙邊、多邊的非美元本幣結算協定也在不斷涌現。近期中日兩大美債外國持有國持續減持美國國債引人注目,法國、沙特、以色列等同期也減持了大量美國國債。另外,多國央行增持黃金代替部分美元儲備,以及德國等從紐約美聯儲金庫提走部分黃金,也被解讀爲去美元化。

廖崢嶸認爲,去美元化相對應的正是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難以替代的核心地位。客觀而言,過去這些年來世界範圍內的去美元化動作看似熱浪頻仍,但從實際效果上看仍未掀起足夠大的波瀾。美元在國際結算、儲備中的地位幾無動搖。相對於美元的百年霸權,現階段,去美元化仍然處於相對初級的階段。最近一波去美元化動向也需具體分析。比如,東協會議討論的是增加本幣結算以減少風險,原因正是由於東協國家的美元化程度過高。包括東協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是世界貿易和投資最多地區,也是世界製造中心之一,但其貨幣合作水準低,沒有歐元這樣的地區貨幣。美元在其內外貿易中佔比高達90%,是典型的美元區。巴西不久前宣佈人民幣超過歐元成爲其第二大官方儲備貨幣,但從比例上看,人民幣仍然只佔5.37%,而美元佔比高達80.42%。

當前,美國經濟面臨衰退,通脹居高難下,國債水準不斷攀上新高,甚至還發生了銀行業爆雷事件,潛在危機隨時可能爆發,這就促使一些國家考慮規避美元短長期風險。俄、伊等國是因面臨嚴厲制裁,難以開展正常國際貿易,不得不去美元化。而印度、歐洲等採取的繞開美元措施,則與其需要與被制裁的俄、伊開展交易有關,印度對俄貿易順差形成的盧布外匯如何使用也是一個問題。去美元化需要具體分析,不可輕下判斷。各國繞開美元交易形成的非美元外匯,其流通性和保值功能、信用等級上依然不如美元。美元體系已經形成和運行了太長時間,對美元的「路徑依賴」導致繞開該體系的交易成本大爲提升,另建新體系成本更高。

廖崢嶸指出,美元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去美元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去美元化動作增多是各國根據自身經濟金融狀況作出的順應市場變化的反應,其決策目前仍主要是自發的、局部的、分散的。美聯準會對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樂見」的,因爲美元「囂張特權」實際也是一種負擔,它會限制美聯準會對美元利率的掌控,削弱政策調控能力。當然,美元並不是僅僅爲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它也已被美國用作戰略工具,與軍力等並列成爲美國霸權的支柱。美國政府也越來越多地將其武器化了。

廖崢嶸強調,去美元化固然關鍵而且也是大勢所趨,但「美元去武器化」就眼下形勢而言顯得更加緊迫。俄烏衝突引起世界格局深刻變化,美國嚴厲制裁俄、伊,凍結甚至宣稱要沒收阿富汗、俄羅斯的美元資產,嚴重動搖美國及美元的國際信用。瑞士央行放棄1815年起便確立的中立地位,加入制裁俄羅斯行列。美國和西方世界金融體系的百年信譽毀於一旦。包括西方一些國家在內,各方紛紛開始從戰略上考慮美元資產的安全問題。去美元化既是各國規避貨幣金融風險、提高資產收益的必要舉措,也是增強國家金融安全特別是海外資產安全的必然選擇。各種去美元化的動作如果匯成一股潮流,或將對美元的戰略工具效應形成衝擊。

廖崢嶸說,單一主權貨幣長期充當國際中心貨幣有許多無法克服的風險和天然缺陷。如美國貨幣政策與他國政策的衝突,美國一己之力無法平衡國際收支等等,而美元壟斷性權利又會助長美國將其作爲打擊對手的戰略工具,對手必然從戰略角度試圖瓦解其權利。從長遠觀點看,單一主權貨幣充當主要國際貨幣更是不符合世界多極化實際。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方向,有可能是多種主權貨幣共生共存,相互制衡,共同承擔穩定國際貨幣金融環境的重任;也有可能出現超主權貨幣,或者技術進步導致制度創新,比如數位貨幣的廣泛應用取代現有的法幣制度。無論哪一種前景,都意味着美元地位的削弱。只是這個過程可能會漫長而曲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波去美元化進程會不會出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化,雖然值得期待,但仍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