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廖崢嶸:美國對華經貿遏壓造成嚴重自傷

中國社科院和平發展研究所長廖崢嶸撰文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對大陸實施技術「封殺」等,對中美雙方以及相關利益方都造成損害。(路透)

全球經貿格局近年來急劇變化,中國社科院和平發展研究所長廖崢嶸撰文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對大陸實施技術「封殺」等,對中美雙方以及相關利益方都造成損害。美國對大陸加徵關稅,導致雙方巨大淨福利損失,大陸對美出口大幅減少,而轉移到歐盟、東協等地區,美國並未從中受益。

廖崢嶸14日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認爲,全球經濟目前嚴重分化,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產出減少7%。如果技術也脫鉤,一些國家的經濟產出損失可能達到8%至12%。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多份報告顯示,加徵關稅導致美國消費者家庭實際收入每月損失約14億美元。

廖崢嶸表示,當前美國執政精英大概率不會因爲加徵關稅等措施未達預期而改變態度,只可能會調整措施變着法地繼續施壓。目前來看,美國仍執念於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轉移」、「脫鉤」,但大陸在全球貿易中的位置仍然保持上升和強化勢頭,供應鏈混亂某種程度上反而增強了大陸的貿易地位。

廖崢嶸說,大陸經貿增長也在世界經濟整體復甦乏力、外部需求加快收縮等負面因素影響下面臨諸多挑戰。美國讓歐盟推進產業在岸、離岸甚至「友岸」分佈,同時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膨削減法案》等立法和行政措施,進一步對大陸強化高技術產業鏈圍堵態勢,也使大陸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任務艱鉅。

廖崢嶸直言,對大陸而言,克服或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推動中美在經貿領域形成新的平衡,努力將經貿關係以及其他一些方面關係導入穩定發展、共謀雙贏和多贏的正常軌道。

廖崢嶸指出,當前大陸正從幾個方面塑造新的格局,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積極打造新的歐亞大陸商貿基礎設施和節點;順應全球化轉型加強自身的區域製造和貿易網路中心地位;以擴大升級開放平衡貿易順差、吸收多方資源,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堅定維護多邊機制和自由貿易秩序,消解美國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以及貿易武器化的負面影響。

廖崢嶸認爲,從長遠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大陸贏得國際大博弈主動的根本。美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約20%,大陸爲32%。美國以較小比例參與外循環,卻收穫相對較大影響。美國國債市場深度和廣度遠超其他國家,只拿出國債市場的7%就吸納其他國家鉅額外匯儲備,進而左右全世界的外匯投資分配。

另,美國資源能源富足,頁岩油氣革命使其成爲化石燃料淨出口國。但美國仍保留石油進口,在可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保持參與外循環,目的在於左右國際市場和優化國內供應結構。美國到處打「貿易戰」,動輒經濟金融制裁對手,靠的就是內循環「佔得牢」,經濟規模大,市場廣而深,使其只需拿出國民經濟較小比例參與外循環便具有影響國際市場的力量。

廖崢嶸說,大陸國情和資源條件與美國不同,與世界市場的相互依存度更深,做大做強內循環,同時利用好外循環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