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何偉文:美國對華貿易戰的兩個本質和兩個根源
何偉文:美國對華貿易戰的兩個本質和兩個根源。(圖:達志影像)
2018年可以說是中美建交後美國政府強化「對華遏制」的起點,當年3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華301調查報告」簽署總統備忘錄,宣佈將對中國產品加徵額外關稅。這標誌着華盛頓對華髮起近幾十年來世界貿易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戰。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何偉文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從貿易到科技、產業領域,5年以來美國對華經貿政策日益清晰和趨向對抗,其本質是「兩個工具」。
第一,淪爲對華冷戰、陣營對抗政治戰略的工具。
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戰、科技戰的敘事方式、具體路徑和政策措施,都是其整體對華戰略方針的貫徹。一定程度上來講,美國已經不再有基於經濟規律和商業利益的對華經貿政策,只有冷戰思維、對抗圍堵手段及零和目的。
美國在政治上和戰略上認定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意圖又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對美構成最嚴重地緣政治挑戰」,因而在經濟上企圖扼殺中國的出口市場,進而扼殺中國實力繼續增長的源頭——先進科技和高端產業。美國對華經貿政策的核心,和《晶片與科學法》、《通膨削減法》、晶片四方聯盟(CHIP4),以及大幅提升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規定等法律、政策和措施,都超出了關稅和貿易限制的範圍,是企圖強行將中國封鎖在世界前沿技術之外。
美國在地緣戰略上的一個基本途徑是糾集盟友,運用G7、美歐峰會和北約維護它所主導的「國際秩序」。根據此邏輯,在經貿政策上,其組建跨大西洋貿易與技術理事會(TTC),企圖建立排除中國、「以價值觀爲基礎」的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特別是晶片供應鏈。而隨着美國的地緣戰略重心轉向「印太地區」,經貿政策上也相應提出了排除和圍堵中國的「印太經濟框架」。
第二,淪爲逆全球化和對抗多邊貿易規則的工具。
美國所有對華科技、貿易及投資打壓圍堵,以及糾集盟友隔斷中國,都是直接與全球化對抗,與WTO爲中心的多邊貿易規則對抗。它們直接違反了世貿規則的精髓——無條件的多邊最惠國待遇原則(非歧視原則),違反了公開公平競爭原則,而採取了關貿總協定有關條款禁止的單邊認定、單邊關稅和單邊限制,違反了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文件《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規定。
美國單方面採取的鋼鋁關稅和基於「對華301調查」而對中國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的單邊關稅已被WTO專家組認定爲非法。對華晶片出口限制已被中國訴諸WTO,中國已在世貿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會議上對美國《通膨削減法》違反世貿規則做了全面細緻的梳理。
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迄今共立案616項爭端,其中美國作爲被告爲157項,佔總數四分之一強,超過歐盟和中國被訴案件數之和。美國對華貿易戰和科技戰,不但是中美雙邊問題,而且是美國對抗多邊規則的全球政策的一部分。美國自己毫不掩飾這點。2018年美國貿易代表署提交國會的《2018年總統貿易政策議程》年度報告表示,現行多邊貿易規則是針對美國的;美國不允許世貿組織損害美國企業和家庭的利益。可以說,美國是全球化和多邊貿易規則的最大破壞者。
究其根本,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有兩大根源:政治與經濟。
第一是政治根源:對霸權受潛在威脅的焦慮和不安。美國對外戰略和政策的總前提是,美國的霸權是歷史合理形成的,不允許其受到動搖。其他國家只能按照與美國一致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社會制度運行。在一些美國精英看來,中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與美國完全不同,而實力正在日益接近美國,這引起他們的極大不安。在他們的設想中,美國一定要把中國削弱到在前沿技術、高端產業和世界影響力方面對它無法構成重大威脅的程度。
第二是經濟根源: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衰落。美國製造業在20世紀70年代中達到頂點,此後競爭力逐步下降。到了21世紀20年代,美國的產業優勢主要集中在技術研發、設計、品牌、金融和營銷,製造業競爭優勢日益縮小。美國雖然具有土地、能源成本優勢,但不具備勞動力成本優勢,也不具備海外市場地理優勢(歐洲和亞洲市場上已經發展起來的當地企業更具競爭力)。
而世貿規則的精髓恰好是按照市場比較優勢,所有企業都平等地進行全球自由選擇、自由競爭。這正是戰後初期美國憑藉其在世界上佔絕對優勢的產業實力和競爭力而推動建立的規則體系。隨着幾十年來競爭力的消長,美國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因此,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基本的政策選擇都是對抗世貿規則,單方採取限制,人爲畫分供應鏈,以確保美國利益。
就後果而言,美國的對華貿易戰給中美經貿帶來了破壞性的影響。
首先,中美雙邊貿易急轉滑坡,美方受損更大。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8年,中美雙邊貿易達到6335.2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4784.2億美元,從美進口1551.0億美元,均爲歷史高點。2019年,受貿易戰影響,雙邊貿易額下降14.5%,爲5413.8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4186.7億美元,同比下降12.5%;從美進口1227.1億美元,同比下降20.9%,可見美方受打擊更大。2020年,雖然經濟貿易受到新冠疫情衝擊,但中美雙邊貿易反而回升到5867.21億美元,升幅8.3%。2021年,雙邊貿易額大幅回升到7556.45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爲5761.14億美元,從美進口爲1795.31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2022年1月-8月,中美雙邊貿易仍然保持同比兩位數增長,但9月份出現斷崖式下滑。9月-12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依次下降11.6%、12.6%、25.4%和19.5%。2022年全年中美雙邊貿易額7594.27億美元,比上年微增0.6%,其中中國對美出口增長1.2%,對美進口下降1.1%。
可以看出,美方單邊關稅對中國對美出口的打擊是暫時的,但2022年9月份以後,科技打壓封鎖的負面作用開始顯現,且比較強烈。綜合計算2018-2022年中美貿易累計增長,美國對華出口受影響更大。據中國海關統計,過去5年中國對美出口累計增長35.4%,從美進口則只增長21.2%。
其次,單邊關稅使美國企業、家庭和經濟蒙受重大損失。
美中貿委會委託牛津經濟研究所研究發現,對華貿易戰使得美國2018-2019年GDP 減損 0.5 個百分點(1080 億美元),家庭實際收入減少880億美元。紐約聯儲發佈的報告顯示,中美經貿摩擦使美國上市公司市值減少1.7兆美元。2018-2022年,僅美國服裝、鞋類、旅行用品和傢俱行業因關稅產生的直接成本超過1660億美元。
因此,迄今美國已有6000多家公司向美國法院起訴美國政府對華加徵關稅爲非法,要求政府賠償其損失。美國大企業聯合會160名跨國公司CEO聯名呼籲拜登政府取消對華額外關稅。據前述美中貿委會報告預計,如果中美貿易戰繼續升級,今後5年美國GDP將合計減少1.6兆美元,並在2022年就業崗位減少73.2萬個。因此,美方發動的單邊關稅貿易戰已經失敗。
再次,中美在彼此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均出現下降。
美國對華貿易戰和科技戰,使得美國在中國全球貿易板塊格局中的比重下降,重要性減弱。2018-2022年,美國佔中國對外貿易比重從13.7%下降到12.0%,減少1.7個百分點。同期東盟比重上升2.7個百分點,抵消了美國比重下降。據中國海關統計,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對東盟、歐盟和美國出口額分別爲826.76億美元、800.99億美元和715.70億美元。
美國失去了長期以來中國最大出口市場地位,被東盟和歐盟超過,退居第三位。同樣,據美方統計,美中貿易、中國對美出口增長,相對美國其他主要貿易伙伴也顯示出劣勢。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2022年雖然中美貿易額刷新紀錄,但歐盟超越中國成爲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這是2019年以來首次發生的事件。
最後,中國對美投資走低,美國對華投資仍在增長,但美國在華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信心相對減弱。
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21年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流量爲55.8億美元,比上年減少7.2%。美國國會正在醞釀、拜登政府堅定支持的「國家關鍵能力保護法案」(NCCDA)如果通過,將對美國對華投資帶來嚴重的、實質性影響。據美國榮鼎諮詢集團估計,過去20年美國在華直接投資額的43%將適用該法,此法將迫使美國公司重新評估在華業務。美中貿委會2022年8月份發佈的中國商業環境會員調查顯示,對未來5年中國商業前景展望,只有15%的企業表示樂觀,36%的企業表示比較樂觀,合計佔比51%。
綜上所述,華盛頓發動且不斷升級的對華貿易戰、科技戰,是美國窮兇極惡地對抗世界和平、合作與發展,對抗全球化和多邊規則的全方位表現。它將繼續在一定時期內給世界經濟貿易帶來損失,但是由於它違背歷史潮流,違反經濟規律,最終必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