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範疇》中國的兩個「根本兩難」

5月11日晚,深圳新版燈光秀上演,主題爲活力都市,突出時尚、活力、創新。(中新社)

多年來思考中國問題,固然隨着中國的國內形勢、國際處境的起起伏伏而有所看法上的變化,但是其中有兩個看法卻是從未改變過的,我稱之爲兩個「根本兩難」。

進入正題之前,略作提醒。「根本兩難」這個用語是極其邏輯嚴謹的。所謂「根本」,在邏輯上指的是必要元素,也就是倘若缺少了這個元素作爲起點,接下來一切的分析和推論都是無效的;所謂「兩難」,指的是無論兩個選項之間選擇哪一個,都會產生不可承受之重。

多年來,對中國事態的評論,無論在其國內還是在國際,無論是正面解讀還是負面批判,書籍部分可謂汗牛充棟,文章及影音部分就更浩如煙海,但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文的主旨就是,無論哪個公哪個婆說哪個理,如果過不了兩個「根本兩難」的檢驗,就都只是隔靴搔癢罷了。

先談第一個「根本兩難」─產權明晰的兩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頭30年,產權是絕對明晰的:一切產權歸公,工資基本上走「工分制度」,物資的生產靠計劃,物資的分配依「級別」靠「票子」。產權是明晰了,但一切歸公帶來的經濟災難,衆所周知,不必贅述。沉重的歷史教訓迫使產權問題由公轉私,標誌事件是「小崗村農民契約包乾」以及「傻子瓜子」─幾個農民自己定約,一個瓜子品牌使得一家人致富,這等雞毛蒜皮的事情竟然震動天聽,乃至需要鄧小平本人批示,石破天驚地啓動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

所謂「改革開放」,說穿了就是「允許產權模糊化」。一個這麼簡單的概念突破,就釋放了12億人的生產動力。接下來一連串的動作,例如國企私有化、加入WTO、歡迎外資入駐,乃至股市、房地產的瘋狂、個體進入《富比士》全球財富榜、中國產值暴增,無不拜「產權私有明晰化」趨勢所賜。只有在「產權私有明晰化」之下,個人纔有信貸基礎,企業法人才有物資流轉的可能,國家纔有國際信用。

如果道理如此簡單,那麼王子和公主就可從此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了,也就不需要寫這篇文章了。

中國在「產權歸公─產權歸屬模糊化─明確私產神聖且合法」這道路上,走了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原因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體制改革跟不上來」。由於產權歸屬一直到今天都處於模糊狀態,雖然經濟總量暴增,但邪門歪道四起,國內腐敗叢生,財富能溜就溜,國外則信用不彰,長期資金止步。當下,中國處在產權是否明晰化的兩難之中,若繼續模糊,產權時而是你的,時而不是你的,中共官方說了算,那麼中國的經濟發展應該說就走到盡頭了。但若容許私有產權神聖化且合法明確,就會引發以下所要談的第2個「根本兩難」。

第2個根本兩難,就是「一黨專政」的問題。如果允許一黨專政的體制鬆動,固然可促成私有產權明晰化,但是現在專政的共產黨就會喪失它的聖牛─我黨說了算。

但如果繼續固化「一黨專政」,產權歸屬問題從此就只有兩個方向可走:保持模糊但承受上述的後果,或向歸公的方向走回頭路,面臨的又是回到頭30年的風險。

走筆至此,讀者應該可以體察到,上述的「兩個根本兩難」,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互爲表裡。這更增加了面對問題的難度─兩個呈現糾纏態的根本兩難。

近15年來,中共面對的所有一切的國內、國外困難,沒有一個是可以脫離這種糾纏態而討論分析清楚的。然而,中國的所有官方政策都企圖迴避這兩個根本兩難,而國際上的絕大多數人士,都僅僅圍繞着表面現象展開公婆辯論。

有解方嗎?我個人認爲是有的,但任何解方都有機會縫隙的侷限,也就是若不當下把握機會,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2013年筆者拋磚引玉發表〈產權是中國改革之錨〉一文,但那機會點已經過了。2015年,筆者在《與習近平聊聊臺灣和中國》一書的上半部中又提出一方向,但那機會點也過去了。往下,或許還有機會點,但解鈴還須繫鈴人,瞬間一閃,機會又將不告而別了。

(作者爲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