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宋國友:美對陸貿易戰給國際經貿體系造成三大破壞

大陸專家宋國友表示,美國對中貿易戰給國際經貿體系造成三大破壞。(示意圖/達志影像)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國友25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冷戰結束後全球貿易的健康發展,有賴於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爲核心的全球貿易體系正常運作。美國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發生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前兩大貿易國之間,涉及的關稅規模之大、延續時間之長,超乎想像,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和通行貿易規則遭受嚴重衝擊。5年過去了,美國仍沒有停止對中貿易戰的跡象,也沒有迴歸貿易自由主義和多邊主義的舉措,這種狀況持續時間越長,對國際貿易體系的破壞程度就會越大。

宋國友表示,美國對中貿易戰給國際經貿體系造成三大破壞:

一,肆意破壞全球貿易規則:

一方面,美國蓄意破壞WTO機制,損害WTO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權威性。爭端解決機制是WTO的核心功能之一,發揮着裁決的「定分止爭」作用。該機制由7名成員組成。但美國在上訴機構成員連任和遴選方面蓄意阻撓,持續阻止爭端解決機制啓動上訴機構法官甄選程式,致使當前爭端解決機制已無法正常運轉,導致WTO爭端解決程序被阻塞。

另一方面,當美國發現無法從WTO條款中爲自身主張獲得正當性,不能在現有國際經貿規則中找到用以支持其對中貿易訴求的內容時,就繞開WTO,動用國內法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打擊。這是典型的單邊主義行徑,也體現了美國的規則傲慢。

美國雙標地利用國際規則危害巨大。一是,被美國強力撕破的規則缺口,成爲全球貿易規則正當性的漏洞;二是,其雙標行爲對一些國家產生了錯誤的示範效應,破壞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全球自由市場秩序,阻礙了世界貿易的持續發展。

宋國友稱,二,擴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美國對中貿易戰肇始於針對技術轉移、科技創新、智慧財產權等領域問題的「301條款」調查,本質上就是單邊保護主義行爲。

2022年美國政府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以及《通脹削減法》,更爲集中地暴露了美國產業補貼以及歧視性貿易政策,給全球相關產業公平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嚴重損害其他經濟體利益。《通膨削減法》將提供總額高達3690億美元的補貼,用以投資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建設等,藉此扶持相關行業國內發展。這些補貼行爲規模巨大,專項補貼性質較強,排他性和歧視性明顯。

其他經濟體明顯感受到美國藉助相關法案提供補貼的意圖,也面臨着美國強烈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必須採取應對措施,否則將被迫吞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苦果。例如,歐盟在表達對《通膨削減法》的關切態度之外,還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表示將調整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提供歐盟內部的新補貼措施,抵禦美國政策的損害;二是加強與美國在敏感條款上的協調,試圖把歐盟納入美國的補貼範圍,以減少該法案對自身的衝擊。問題在於,哪怕最後歐美經過協商達成了共識,美國補貼對美歐之外其他國家的損害又將如何彌補?其他國家可能也不得不提供相應的國內產業補貼,進而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更多國家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最終擴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宋國友稱,三,推動貿易關係陣營化:

拜登政府把本不屬於貿易範疇的所謂「人權」等議題,納入到貿易政策的內在要求中,弱化國際貿易行爲的「交換」天然屬性,人爲凸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屬性,強化對貿易政策進行泛價值觀審查。拜登政府還大幅升級了對中國所謂「違反人權」等行爲的貿易執法力度。在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海關檢查和許可證發放等具體貿易政策領域,拜登政府對所謂「違反價值觀」的行爲實施更爲嚴厲的貿易管制措施,給中國相關企業和個人形成壓力,增加經濟成本和政策風險。

此外,貿易關係陣營化正在成爲美國對中貿易競爭的新選項。拜登政府高度重視盟友在對中貿易戰中的戰略作用,意圖拉攏一些盟友國家形成新的貿易陣營,擴大對中貿易封鎖圈,以此放大美國的對中經濟優勢,進一步擴大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規則制定權。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況下,跨區域及區域內合作對於全球貿易自由化可以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但是美國推行的貿易競爭策略,利用其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尚餘的領先優勢,帶有顯著的「小圈子」色彩和「盟友化」特徵,排他性極強,企圖構建「弱中國化」甚至「去中國化」的新產業鏈分工體系。這種蠻橫的重塑將對既有的全球貿易帶來負面衝擊,導致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遭受破壞,出現收縮甚至局部斷裂的情況。不同的貿易集團一旦成型,封閉性和對抗性增加,全球正常分工協作勢必受到干擾,陣營化和碎片化加劇,這絕非世界貿易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