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躺平族折射大時代下的小時代「錯位」心態

圖爲上海外灘的街景。 (摘自新華社)

「躺平族」近年來在中國社會掀起巨大討論浪潮。「躺平族」如何定義,人數多寡甚至是否存在或許見仁見智,但「躺平」心理與時代氛圍,卻很少被正視,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許紀霖認爲,躺平族反映的是一種大時代裡的小時代心態,是一種「錯位」的心態,是一種防禦性思考,甚至只是「身躺心不平」;當今中國是一個萬花筒,每個人身處大時代,卻又不得不以小時代的方式活着。

許紀霖接受大陸《社會創新家》雜誌專訪時指出,上世紀90年代一直到前幾年,算是一個小時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悶聲大發財,更關心個人的命運,關心個人如何向上流動。而近幾年,自中美貿易戰以來,整個世界,特別是中國,進入一個高度不確定的階段,迫使民衆重新回到一個大時代。

他直言,在這個大時代,很多人陷入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過去對國家命運、個人命運的確定感,對只要努力學習、工作、賺錢就會變好的篤定全然消失。如今,各個階層都有一種迷茫感。

許紀霖認爲,大學生或身處職場的白領雖然身臨大時代,但還是還秉持一種小時代的心態,導致一種錯位。這些年局勢變化使得人們有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安全感變成一個首要的憂慮。過去幾年,因爲有某種確定性,很多人願意創業,冒風險,探索自己人生的高點在哪裡。如今,大家不是往上探究人生的高點,而是選擇確保人生的底線,所以大多年輕人想找一個公務員或事業編。

許紀霖稱,這是一種防禦性的思考,過的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而是防禦性的人生。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苟全性命於亂世」,大家做這種防禦性選擇,對個人而言都是理性的。真正要反思的是:每個個人都做出了對自己而言最理性的選擇,結果卻是社會上不再有人願意去創業、創新、冒風險。爲什麼每個個人的理性選擇,最終加起來卻形成一個整體的不理性?

許紀霖認爲,面對這種心態,最好的做法是設身處地,從具體的空間中理解對方做出的選擇,要以「他者」的心情、將他者置於他獨特的環境下,去想像什麼是更好的選擇。不必自以爲是,以自我代替「他者」,強人所難。

他還說,最近躺平成爲了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和人生姿態。許多躺平者,其實是「身躺心不平」,內心充滿怨恨,仇富、仇精英。仇恨這兩類對象,是不用付代價的,甚至受到鼓勵。任何時代都需要精英,精英總是有特權的,被仇恨,不在於精英享受特權,而是他們在享受特權的同時,沒有擔當公共責任,爲社會提供公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