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後疫情時代的臺商戰略

COVID-19疫情全球經濟衝擊猶如戰爭ㄧ般,將大多數企業推至生死存亡的臨界,其影響更甚2008年金融海嘯,是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災難。專家評估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過程將是艱辛而緩慢的,大部分產業可以U型狀態復甦,預估也需要1.5年至3年才能重回往年水準,而有些產業則呈現L型復甦,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逐步回覆,甚至有可能回不去了。

COVID-19疫情對全球的挑戰可分爲二階段,第一階段爲健康危機管理,第二階段則是經濟危機管理。日前英國智庫《Deep Knowledge Group》公佈的全球最新防疫調查報告,「安全國家」的排名指標,便是在健康安全考量下,各國放寬經濟管制,重啓商業活動的成效。經濟回覆是當務之急,人民健康安全是國家的根本,因此在沒有解藥,沒有疫苗,以及疫情尚未達到可控制目標之前,任何國家不宜躁急,解封應審慎評估,否則恐怕引爆第二波疫情,造成更大的災損。

臺灣在第一階段的防疫表現突出,健康危機管理成效全球矚目。接下來臺灣必須面對第二階段的經濟危機治理挑戰,也就是在疫情不確定之下,尋求企業成長。妥當處理危機就是轉機,臺灣企業應該把握並善用此動盪不確定時機,提前部署,彎道超車,取得全球產業優勢地位

近日主持一場由越南臺商企業家聯誼會與臺灣行銷科學學會舉辦的研討會,主題「COVID-19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主講者臺大教授陳添枝以爲COVID-19對全球供應鏈展開了前所未見的壓力測試,而只有少數企業通過考驗。企業會陷入如此巨大困境肇因現存全球供應鏈體系有諸多明顯而被忽視的缺失,導致產業甚至國家暴露於危險之中,未來勢必要有所矯正。例如:廠商供應源應循分散原則,避免集中於一個企業、一個地方、一個國家;採短鏈化作業,儘量避免長途運輸;以數位化減少物流中人與人的接觸,並將供應鏈上知識的流通數碼化等。

確實,短短几個月間COVID-19改變了全球的供應鏈生態體系,中國將不再是世界工廠,各國開始摒棄世界工廠的分工邏輯,各自形成一個製造體系,「印度製造」、「東南亞製造」、「墨西哥製造」、「東歐製造」、「土耳其製造」等全球多核心生產據點應運崛起。西方國家大幅減少在中國的投資,生產協調和產品設計研發的功能也將逐步移往他處。

另一方面,和陳添枝教授一樣的觀察,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爲了力挽頹勢,阻擋中國世界影響力躥升,美國接連宣佈退出自己於二戰前建立的全球治理機構,如WTO、WHO,走向雙邊主義,同時也陸續在建立其全球治理的新機構,如數位貿易、5G通信等,但排除中國參與,也就是排除中國使用新的公共財。中國爲了生存及其產業發展,被迫投資及建立自有體系的公共財及產業標準,此舉將耗損中國大量資源,減緩其長期經濟成長速度。因此經濟下行的中國,往後勢必採取保護主義的貿易和產業政策,而導致全球貿易量萎縮。

可以預見,COVID-19的世界將是全球化倒退的時代,也是一個不合作的G2世界。面對此般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態,不論就資源或市場考量,臺商都沒有必要選邊站,尤其是中小企業,客戶在哪裡臺商就在哪裡。至於大型企業,因爲資源較豐沛,爲開拓市場及分散風險,可以同時加入兩邊不同的供應鏈體系,分別針對不同市場客戶進行多核心的全球佈局。

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行爲可歸爲「新冠消費二因子理論」,企業必須同時提供衛生安全環境,以及差異化的產品服務二因子,才能吸引消費者進行經濟消費活動。然後,要兼顧防疫與經濟發展,企業必須加速數位轉型,善用大數據精準行銷,建立以消費者爲中心的,後疫情時代「低接觸經濟生態服務系統 = Hygiene + Big Data + Martech + Fintech + AIOT」,才能在「低接觸經濟消費時代」佔得優越席位,永續發展。

面對「碎鏈化」、「零接觸服務模式」、以及不合作的G2後疫情時代,臺商可藉此「新常態契機加速轉型升級,淬鍊自身國際經營與供應鏈管理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全球化經貿新世代。遭遇衝擊較小,呈現U型復甦的企業可採取強化市場競爭地位與開發新產品以成長市場;受創較嚴重,呈現U型或L型復甦的企業可藉由併購、內部創新等策略扭轉局勢,或可以放棄市場,或重新定位進入新領域。至於原有以代工爲經營模式的企業,則可藉此機會尋找自創品牌或併購國際知名品牌,創造臺商自有品牌的專屬價值地位,即由臺灣製造 (made in Taiwan)、臺商製造 (made by Taiwan)轉型爲臺灣品牌經營(brand by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