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傳家寶

(圖/美聯社

我平時就很喜歡收集一些小古玩,姑且不論真與僞,黃銅做的鼎、青銅寶劍、晶瑩剔透的夜明珠、雕刻細膩的木雕,各個是愛不釋手。結束一週的奔波勞碌,假日午後看着擺滿小古玩的陳列櫃心底總覺得特別寧靜

對於世上的稀世珍寶,在傳統收藏家的默契下,咸認爲文物必須至少有100年的歷史才能被定義古董,100年也是大多數古董販售陳列室的最低門檻。

但今非昔比,近年來,西方對於古董的憧憬與需求逐年下降,在2009年紐約的古董冬季展覽甚至還放寬了規則,100年的古董歷史年限改成了40年,在1969年生產的物品都可以被歸類爲古董。而到近幾年,市場對於古董的需求更加低迷,2016年他們甚至沒有設置古董的最低年齡,理由很簡單,因爲比起老古董,當代藝術品更受歡迎。如此一來,古董還能被稱之爲「古」董嗎?

除了對古董定義的標準放寬,根據BBC的一則報導顯示,古董的售價在1990年代達到最高峰,古董就是昂貴的同義字,但在工業革命的推波助瀾下,許多仿造的劣質品流通市面,讓原本雅俗共賞的藝術複製品,淪落成爲酒店的裝飾

除了隨處可見的複製品,一次性文化的猖獗,再一次打擊了古董文化,價格低廉的一次性傢俱侵門踏戶,取代了世世代代傳家寶桌子和櫥櫃。接着,一次性文化又遇上不追求華麗裝飾的極簡主義,產生了共伴效應,社會氛圍如此,古文物和歷史味道濃厚的傢俱也漸漸消失了。

猶有甚者,隨之而來的全球數位化大浪潮,更是方方面面地加快了新速實簡的文化改造,至此,諸如用時間慢火燉煮的味道及見證過歷史的淬鍊價值,似乎僅僅成爲上一個世代被封存的一個記憶一般。

這讓我不禁開始感到好奇,從前我們捧在手中的傳家寶,在數位世代會變成什麼樣子?每一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傳家之寶,可能是一對耳環、一件婚紗,或是一本相簿,但是,該如何才能讓這些傳家寶長久流傳?可能考慮利用數位方式保存嗎?就像是其他科技巨擘一般,微軟也有一個很大的研究部門,專門解決許多複雜的電腦運算相關問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微軟還投入了許多資源找來科學家們,試圖解決社會人文類的各式議題,其中之一,正是數位傳家寶。

在數位世代我們對於財產的定義已不侷限在看得到、摸得着的物品了,相信比起祖父花瓶,時時刻刻陪伴我們的是智慧型手機、電腦和無線藍芽耳機,我們逐漸對睹物思人這種感覺感到陌生,因爲想看什麼,手機滑開就是,怕傳家寶丟失,還可以購置特別佈景,將他們一一拍照記錄,手中沉甸甸的重量已成往事,回憶昇華成無形資產,而一切都儲存雲端之中。

只不過,不幸的是,根據上述微軟的專案研究發現,許多家庭並無法接受「數位化」的傳家寶,甚至會抵抗這樣的形式。傳統與數位的衝突,再見一例。

我個人特別喜歡日文中的一個詞彙叫「侘寂」,他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爲核心的日式美學。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物體可以給我們內心帶來寧靜和精神上的嚮往,那麼它就可以說是「侘寂」。

經過時間或多或少被摧殘的古物,也許它不再晶瑩無瑕,缺一角,甚至掉漆,但是,它承載着一代人的回憶,是沉甸甸的文化底蘊。可惜的是,傳家寶這個在人類社會行之有數十代久遠的精神文明,卻在數位化浪潮的沖刷之下,蕩然僅存一些若有似無的追念,着實讓人不勝唏噓。

曾經與一位朋友聊天時討論出一個概念時下3D列印人偶早已不是問題,利用3D列印父母親的人偶,外形可以活靈活現,至於內在精神呢?還好,AI現今已成爲顯學,利用AI技術收集父母的言行舉止,把AI放到這個機器人偶裡,假以時日,父母不在了,孩子可以跟人偶聊天,人偶說話的口吻與思考邏輯都跟父母神似,就好像父母還在身旁,父母親將這個人偶送給孩子,就是一種新的數位傳家寶概念,它不僅是虛擬的數位,同時具有實體的外形,豈不美哉?

當然啦,孩子們是否還願意聽父母親叨唸,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