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辭職10天網課賺55萬 網友:"教科書式"營銷
連日來,全國教育名師熊芳芳老師辭職事件火遍網絡。言簡意賅、充滿詩意的辭職申請戳痛了教育專家及中小學教師的神經。讚賞者有之,指責者有之,痛惜者有之挽留者有之……
這封辭職信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我想將這7年賞賜給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生命無法重來,不願一生被人安排。”這種的篤定不僅緣於性格中的勇敢,更緣於過人的才華和能力。這種自信令多少身在體制內,兢兢業業、苦苦支撐的老師們豔羨不已。
事實上,從熊芳芳辭職的那一刻起,每個人都在揣測她的辭職動機。畢竟一個榮譽等身的名師,又是在深圳,收入應該非常可觀,那爲什麼要辭職?
有人說:沒有才氣哪來“生命語文”?沒有底氣怎能活出自我?沒有勇氣哪來一紙辭呈?在這個教育被窄化、學生被物化、教師被奴化的場域下,有多少老師不是身不由己地“被安排”,就是身不爲己地“被奉獻”。
有人說:熊芳芳翅膀硬了。沒錯,體制就像一棵大樹,熊芳芳沒像你我長成了樹葉,她長成了鳥。以後,她不再沾這棵大樹的光,樹也卸掉了關乎她的那份負擔。如此,樹和樹上的葉子不該竊喜嗎?體制給了熊芳芳的,也同樣給了我們,但她那槓槓的八部專著卻不是誰都能出的。
名利派:追名逐利 想往高處跳
有人說:熊芳芳放棄50萬年薪,一定是瞄準了更大的一座金山!
有人說:熊芳芳還有7年就退休了,正高級待遇在向她招手,要不是有更大利益的誘惑,她怎麼肯辭職?
有人說:熊芳芳辭職還沒有被批准,已經有大學在向她遞橄欖枝了,看來,她辭職是爲了往高處跳!
有人說:熊芳芳辭職是“教科書式”營銷,短短時間,她在某網課平臺上的課程報名人數接近300人,銷售額近55萬,遠比在學校教書賺得多。
有人說:熊芳芳不如顧少強瀟灑,你看人家顧少強,辭職信就短短10個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然後就真的去看世界了!熊芳芳應該向人家學習,從此遠離教育。
有人說:熊芳芳就是奔着高薪去的!弄到光環加身,放棄公職去西藏支教才令人欽佩!
面對各種猜測,同是國家級骨幹教師、河北特級教師、唐山開灤一中的張麗鈞校長直言: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她辭職之後,舞臺更大了,心更自由了,活得更嗨了,幹得更歡了,受益者更多了,還有一點毫無懸念——錢袋子更鼓了!
面對輿論壓力,也爲了不影響所在學校和所帶班級的學生,熊芳芳直面鏡頭,清晰明瞭地講述了自己辭職的來龍去脈。
深圳名師熊芳芳迴應放棄退休待遇辭職(來源:梨視頻)
1972年出生的熊芳芳,初中時期學習成績優異,80年代受國情影響,中師生地位非常高,那時只有初中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纔有可能考上小師範。就這樣,成績優異的她,在父母“考上中師就有工資、畢業就能掙錢”的安排下,糊里糊塗地在家鄉湖北荊州上了小師範學校,17歲一畢業就直接上了講臺,開始在農村教書。
用熊芳芳的話說,“我的工作是父母替我選擇的,所以在31年的工作裡,儘管我很努力、很認真地去享受職業生涯,但這個起點不是我自己選擇的。所以,我心中一直有所不甘。”但也正是因爲不甘,不願被人安排的個性,反覆折騰的她,一直折騰到了深圳鹽田高中任教。
如今回頭看,歷史無法改寫,80年代有太多優秀的中師生被身不由己地選擇、安排,把理想和年華默默地奉獻給了廣大農村的基礎教育事業,他們纔是中國教育的基石。能像熊芳芳這樣從農村走出來的又有幾人?即使走出來,與如今中小學教師隊伍中衆多的碩士、博士相比,他們依舊帶着不可磨滅的、卑微的低文憑烙印。
說到辭職,熊芳芳表示已經考慮有2年之久。她說,做什麼不是我選的,但怎麼做我可以選。我覺得我必須給自己一個選擇的權利。
這次疫情的確有一個催化作用,讓我感覺到在這個時代,線上教育其實是一個更爲開放、多元的空間。如果你在某一個專業領域裡已經有充分的積累,養活自己是沒有問題的。同時,還可以自由行走,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生活。
其實我辭職,瞭解我的人一點都不意外,他們覺得這很“熊芳芳”。學生應該也能理解我的選擇,這也是我經常會對他們說的話:“人一生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我今天的選擇只是給他們做出了一種可能性的示範,不是一定要侷限在某一個地方,某一種方式一直到老,直到離開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比較聽從內心的召喚,不太計較外在得失。當然,這一切的放棄肯定是會覺得很惋惜,但我常常想,人的生命本身就很無常。它也可能隨時都會消逝,就好像今年春天疫情當中,永遠埋藏在春天裡的那些人,會讓我們對人生有更深的思考。我們要怎樣分分秒秒地去把握好它?當下,我更希望能夠用剩下的7年,去擁抱這個多元、開放的、有無數可能的時代。它會讓我覺得人生又從這裡開始了,而不是說只剩下多久就要結束了。
其實,爲追求理想、尋求更大發展空間而辭職的名師,熊芳芳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她的舉動只不過是一名成功教師的個體選擇,不具有普遍性。我們(不光是老師)不必過度追捧甚至效仿,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熊芳芳的勇氣和實力,以更充盈的狀態向高處掙扎。絕大多數的我們依舊會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如果可以認清和支配這樣的狀態,或許也是一種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1、熊芳芳做了網紅名師,把學生都吸引過去怎麼辦?
這是一位語文老師的擔憂:“熊芳芳以後肯定要講網課,她講得那麼好,要是我的學生聽了她的課不再喜歡聽我的課了可咋辦?“這真是可愛、樸素又深刻的憂患。當然,很有可能正是熊芳芳的這種潛力和可能,會讓更多體制內的老師、線下的老師,不敢再理直氣壯地平庸和得過且過,不是嗎?
2、地方和學校不遺餘力地“搶”“獎”名師是否需要反思?
名師對於一所學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能爲學校爭得榮譽,還能吸引生源,帶來利益,學校和地方教育部門無疑會不遺餘力地“搶”“獎”名師。但“寵着、供着”名師,並不爲多數老師所認可,一方面名師佔用學校最好的資源,但未必作出最大的貢獻;另一方面,學校鼎力培養的名師,一旦打算離開,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的態度普遍是“遺憾”和“受傷”,通常會利用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薪資予以挽留,但這些永遠沒有最好和最高。所以老師們希望,不要將資源和高薪只向名師傾斜,提升教師的普遍薪資和待遇纔是正道。
有人說老師在走上講臺前,對教書育人充滿情懷和嚮往,然而一旦進入隊伍就會看清“真相”。熊芳芳在離職信中提到“不想再過被人安排的生活”。在她提出離職後,官博上字裡行間都流動着“自由”“輕鬆”的氣息。其實,多數的中小學教師只是校園裡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線勞動者,待遇一般、存在感不強,沒有話語權,在重複而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自我認同感的缺失越來越成爲一種普遍現象。事實上,教師職業幸福感強度直接關係到教師隊伍的穩定、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職業幸福感比關注教師的知識技能的專業化更有必要。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就廣大一線教師、農村教師切身有關的待遇、地位、編制、培養等問題提出多項建議,比如通過修改《教師法》,改善廣大教師的生活條件,強化教師工資保障機制,提高教師待遇;創造農村教師獎勵機制、提供職稱晉升條件、創造進修機會,讓教師在職業上有成就感;加強輿論宣傳,使教師成爲令人羨慕的職業,提升老師的職業獲得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由此讓更多人對教師行業的改革和發展充滿信心。
4、名師與學校(平臺),是該更好的相互成全?還是……
一個人的成功靠個人努力,也靠機遇,如網紅名師李永樂當初選擇最好的高中人大附一樣,毫無疑問,人大附也成就了他。試想如果成名後的李老師離開人大附會怎樣?如果他去了一所生源一般的高中當老師會怎樣?如果他去偏遠山區教書會怎樣?名師之所以成長爲名師,的確與個人努力密不可分,但與地域、學校、生源也有着相互依附與成全的共生關係。反觀熊芳芳的成長、成名與未來發展,哪種會是更好的狀態?
5、會不會引發部分年輕教師的效仿?
學校和社會大可不必爲精心培養的名師辭職而恐慌,反而應該一如既往、盡心盡力地培養名師,精心錘鍊每一位老師的“翅膀”,讓他們經風雨、見世面。即便這些“翅膀硬了”的教師“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爲他們依然是在一個更自由、更廣闊的平臺上做着教育人該做的事,不論形式是上網課,還是辦私塾。正如熊芳芳在辭職信中所寫:“感恩一切遇見,願以另一種方式在同一片天空下與你們重逢。”我們的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和整個社會,需要用肯定和欣賞的心胸和自信來面對優秀老師努力成長爲自己喜歡的樣子。這不正是教育的本質,育人的目的嗎?
最後,對於熊芳芳老師的辭職,讓我想起王小波筆下那隻像山羊一樣跨欄,像貓一樣爬上屋頂四處閒逛,會學汽笛叫,拒絕被劁,會去村寨裡找好看的母豬,還能衝出人的包圍火線的自由自在的豬。如此看來,我們又何必爲熊芳芳老師的個人選擇而糾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