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孫站河考研政治衝刺背誦核心考點20講(7)

第七講  近代中國人民對中國出路的艱難探索

【衝刺要點歸納】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的仁人志士爲實現國家民族的救亡圖存而英勇奮鬥的歷史。其中有地主階級自救的洋務運動農民階級發動的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維新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辛亥革命。由於自身的侷限性,他們都失敗了。無疑,其進步的主張和失敗的教訓爲當時中國的先進的知識分子思考中國的未來提供了歷史的範例。當然,護法運動的失敗,標誌着就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自此,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

西方列強的侵略下,近代中國,一步步變爲半封建半殖民地過程,也是中國人民進行不停地反侵略和對中國出路進行不屈不撓的艱難探索的過程。儘管都失敗了,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

一、毛澤東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論述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其名著《論持久戰》中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日本之間的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這是毛澤東在其著述中第一次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完整概念。此後,毛澤東在1939年12月寫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不但明確地使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完整概念,而且系統地論述了這一社會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指出:“自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便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後,中國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

二、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和對中國出路探索的過程

(一)人民羣衆與愛國官兵反侵略的戰爭

1、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鬥爭。

2、帝國主義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

3、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原因

從中國內部因素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一是經濟技術的落後。而前者則是更根本的原因。因爲正是由於社會制度的腐敗,才使得經濟技術落後的狀況長期得不到改變。

(二)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

1、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3年1月,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

2、地主階級革新派(洋務派

(1)洋務派的指導思想。 對洋務派指導思想最先作出比較完整表述的是馮桂芬。他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爲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這個思想後來被進一步概括爲”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所謂”中學”,特指”中國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學”特指西方的船堅炮利和其它先進科學技術,主要的是所謂”長技”。所謂”中體西用”,就是以中國封建倫理綱常所維護的統治秩序爲主體,用西方的近代工業和技術爲輔助,並以前者來支配後者。

(2)洋務派的主要活動

第一,興辦軍用工業以自強。1865年,曾國藩支持、李鴻章籌辦的上海江南製造總局,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兵工廠。第二,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洋務派興辦了一些民用企業,多數都採取官督商辦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辦企業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都是李鴻章籌辦或控制的。第三,建立新式海陸軍。 從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分別建成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共有艦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師是清政府的海軍主力,擁有艦艇20多艘,這支艦隊一直歸李鴻章管轄。第四,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洋務派繼承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第二,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第三,有利於社會風氣的改變。

(4)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甲午戰爭一役,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着以“自強”、“求富”爲目標的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對外國具有依賴性、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爲如此,洋務運動不能避免最終失敗的命運。

3、資產階級維新派

(1)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

19世紀70年代以後,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具有比較強烈的反對外國侵略、希望中國獨立富強的愛國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如鄭觀應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同西方國家進行“商戰”,設立議院,實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張。這些主張具有重要的思想啓蒙的意義

1895年,嚴復就寫了《救亡決論》一文,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

(2)戊戌維新運動

第一,以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等爲主要代表人物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採取向皇帝上書(1895年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共同發起的”公車上書”)、著書立說 (康有爲:《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啓超:《變法通議》,譚嗣同:《仁學》,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等。)、介紹外國變法的經驗教訓(康有爲向光緒皇帝進呈了《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波蘭分滅記》)、設學堂(康有爲主持的廣州萬木草堂、梁啓超主持的長沙時務學堂)、辦報紙(影響最大的有梁啓超任主筆的上海《時務報》、嚴復主辦的天津《國聞報》以及湖南的《湘報》等)。

第二,維新派與守舊派論戰。維新派與守舊派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論戰。論戰主要圍繞着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三個方面展開。維新派與守舊派的這場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第三,曇花一現的百日維新。戊戌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但是,在光緒皇帝發佈的新政詔令中,並沒有採納維新派多次提出的開國會等政治主張。這些政令和措施並未觸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種十分溫和的改良方案。1898年的”百日維新”如同曇花一現,只經歷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被保留下來以外,其餘新政措施大都被廢除。

第四,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

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啓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客觀原因是以慈禧太后爲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當時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還十分微弱,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基礎相當狹窄。主觀原因主要是由於維新派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後者的主要表現是:第一,維新派希圖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卻又從根本上不敢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實現改良的全部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第二,維新派雖然大聲疾呼救亡圖存,卻又幻想西方列強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第三,更致命的是維新派不但脫離人民羣衆,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羣衆。

戊戌維新作爲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次表演,竟失敗得這麼快,這不但暴露了這個階級的軟弱性,同時也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4、資產階級革命派

(1)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幹力量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革命是由以孫中山爲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幹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2)《資政新篇》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這反映了太平天國某些領導人在後期試圖通過向外國學習來尋求出路的一種努力。因此,太平天國起義具有了不同於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

(3)孫中山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

第一,孫中山1894年11月在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第二,1904年,孫中山發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把過於善意的滿清君主政體改變爲中華民國”,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問題。這表明以孫中山爲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時,就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並選擇了以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鬥爭方式。這也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處。

(4)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

第一,資產階級的革命宣傳工作主要有:1903年,章炳麟發表了《駁康有爲論革命書》,反對康有爲的保皇觀點。鄒容寫了《革命軍》,以“革命軍中馬前卒”的名義,熱情謳歌革命,號召人民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共和國”。陳天華寫了《警世鐘》、《猛回頭》兩本小冊子,痛陳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清政府已經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號召人民奮起革命,推翻清政府這個”洋人的朝廷”。

第二,從1904年開始,重要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有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光復會、嶽王會等。這些革命團體的成立爲革命思想的傳播及革命運動的發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組織力量。

第三, 組建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選爲總理,黃興被任命爲執行部庶務,實際主持日常工作。同盟會以《民報》爲機關報,並確定了革命綱領。這是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四,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爲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後被稱爲三民王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初步描繪出中國還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的提出,對推動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5)關於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廣泛傳播、革命形勢日益成熟的時候,康有爲、梁啓超等人堅持走改良道路,反對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統治。1905年至1907年間,圍繞中國究竟是採用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這個問題,革命派與改良派各自分別以《民報》、《新民叢報》爲主要輿論陣地,展開了一場大論戰。投入這場論戰的還有其他十幾種報刊。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會革命。

這場論戰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這場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但這場論戰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論方面的弱點。比如,他們主張推翻清政府,但對“革命是否會招致帝國主義干涉”的問題不敢作出理直氣壯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過”有秩序的革命”來避免動亂和帝國主義的干涉。他們所說的“國民”,主要還是指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而不是廣大的勞動羣衆。他們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應該改革的問題也是語焉不詳,並且反對貧苦農民“奪富人之田爲已有”。這些理論和認識的侷限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辛亥革命的進程和結局。

三、辛亥革命及其侷限性

1、對辛亥革命成功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是四川的保路運動和武昌首義。其中,武昌首義是由湖北新軍中的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發動的。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頒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臨時約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南京臨時政府也有它的侷限性。例如在南京臨時政府的《告友邦書》中,就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也沒有提出任何可以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護私有財產爲藉口,去維護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佔有的土地和財產。

3、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的果實之後,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反動政權。以孫中山爲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爲挽救共和進行了一系列革命鬥爭。

首先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

其次,蔡鍔發動”護國運動”。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凱準備“登極”前一週,蔡鍔等在雲南組織“護國軍”,宣佈獨立,很快形成席捲半個中國的護國運動。次年3月,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反對聲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憂懼而死。

再次,孫中山舉起了”護法”旗幟。皖系軍閥頭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後,變本加厲地推行獨裁賣國的反動統治,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在這種局面下,孫中山舉起了”護法”的旗幟。但”護法”的口號在羣衆中缺少號召力。護法運動的失敗,使他認識到“南與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軍閥來反對北洋軍閥,是行不通的。

但是,孫中山並沒有找到中國的真正出路。應當說,護法運動的失敗不僅是孫中山個人的失敗,也標誌着整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它表明,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陷入絕境,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再也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前進了。

4、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訓及其侷限性(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

辛亥革命失敗的客觀原因是由於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革命的結果。從主觀上看,這場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羣衆和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這些弱點、錯誤,根源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正因爲如此,辛亥革命僅僅趕跑了一個皇帝,卻沒有能夠改變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治的統治基礎,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爲中國謀求新發展。

【重點真題及主觀題】

1、(ACDE,1999年理第23題)在20世紀初的中國,積極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有

A、孫中山  B、譚嗣同    C、鄒容  D、陳天華  E、章炳麟

2、(D,1991年第2題).中國同盟會成立的革命宗旨是:

A.反對君主立憲派                   B.實行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C.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衆政府D.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ABDE,1994年理15題)辛亥革命在比較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因爲資產階級革命派

A.組建了比較完備的政黨 B.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綱領

C.同農民結成了聯盟     D.建立了中華民國  E.頒佈了《臨時約法》

4、(ABCE,1999年理第25題)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較,其發展表現在

A、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               B、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爲”一般平民所共有”

C、確立了”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兩大原則 D、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完全相同

E、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相聯繫

5、(辨析,1997年文第25題)《資政新篇》是反映農民平均主義理想的反封建綱領。

答案要點】《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佈的反封建的施政綱領,其中心內容是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改革達到兵強國富的目的。但它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資本主義模式提出的改造中國的設想,並沒有表達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願望,也沒有反映農民的平均主義理想。

6、(辨析,2000年文第32題)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

【答案要點】從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來看,它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爲中國社會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鉅變。從中國革命的全過程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這些勝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後結出的豐碩果實。

7、以下是一組維新運動時期的言論:

材料1:張之洞說:“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無益者一:將立議院歟?中國士民至今安於固陋者尚多,環球之大勢不知,國家之經制不曉,外國興學、立政、練兵、制器之要不聞,即聚膠膠擾擾之人於一室,明者一,暗者百,遊談囈語,將焉用之?且外國籌款等事重在下議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議院,故必家有中資者乃得舉議員。今華商素鮮巨資,華民又無遠志,議及大舉籌餉,必皆推委默息,議與不議等耳。”

材料2:譚嗣同說:“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於是共舉一民爲君。”“夫曰共舉之,則因有民而後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材料3:嚴復說:”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樸隸也。”

請回答:(1)張之洞爲何認爲民權無益?

(2)參考材料2.3,說明維新派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的立場何在?

(3)結合材料1.2.3,說明維新派和守舊派論戰的實質是什麼?

【答案要點】(1)守舊派和洋務派要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3)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8、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1:1841年12月,曾擔任過美國總統的亞當斯在馬薩諸塞州歷史協會發表演說,爲英國挑起侵華戰爭辯解,稱“戰爭的原因是叩頭”,即“中國妄自尊大”,不願與西方國家平等交往。

材料2:“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爲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裡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頁。

材料3:“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頁。

根據以上材料思考下列問題:

(1)材料1中亞當斯的論調是否符合歷史事實?這種論調說明了什麼問題?

(2)請根據材料2和材料3及所學知識,說明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對中國的影響。

【答案要點】(1)材料1中亞當斯的論調並不符合歷史事實,這是在尋找藉口,爲英國發動侵華戰爭開脫罪責。英國發動侵華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是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擴張的需要。該論調說明西方列強在對華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閉關鎖國的狀態,客觀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這是列強侵華的客觀後果,決不是主觀願望,列強的最終目的是要瓜分中國,滅亡中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成爲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源。

9、(材料, 1996年理第30題)材料1:民族主義,並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許那不同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滿洲人滅我的國,主我的政,定要撲滅他的政府,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我們並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

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將來民族實行以後,現在的惡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掃而盡,卻是還有刃。惡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這由政體不好的原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斷斷不行的。講到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所以我一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

民主主義,歐美爲甚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因爲沒有解決土地問題。解決的法子,社會學者所見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價值一千元,可定價爲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將來因交通發達,價漲至一萬,地主應得二千,已屬有益無損;贏利八千,當歸國有。這於國計民生,皆有大益。少數富人把持壟斷的弊端自然永絕。

摘自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的演說》

材料2:(一)民族主義。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民族一律平等。

第一方面,國民黨之民族主義。其目的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於世界,蓋民族主義,對於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第二方面,則國內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結合。國民黨敢鄭重宣言,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於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後,當組織自由統治的(各民族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

(二)民權主義。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爲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爲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凡賣國罔民以效忠於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爲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

(三)民生主義,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要之原則之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權,二曰節制資本。蓋釀成經濟組織不平均者,莫大於土地權之爲少數人所操縱。故當國家規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徵收法及地價稅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國家地依地價徵稅,並於必要時依報價收買之。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爲佃戶者,國家當給以上地,資其耕作。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佔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爲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路、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 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計民生。摘自《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材料3: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它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工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漸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中國共產黨爲工人和貧農的目前利益,引導工人幫助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使工人和貧農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中國共產黨爲工人和貧農的利益在這個聯合戰線裡奮鬥的目標是:

(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爲真正民主共和國。 (摘自《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概括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中心思想。

(2)比較材料1和2,指出國民黨一大宣言對三民主義的新發展。

(3)對比材料2和3,說明新三民主義爲什麼成爲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4)比較材料2和3,指出中國共產黨革命綱領同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區別。

【答案要點】(1)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是反對清朝的貴族統治,建立漢人當權的統一的民族國家。民權主 義的中心思想是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民生主義的中心思想 是用”平均地權”的辦法防止貧富分化與對立。

(2)國民黨一大宣言對三民主義的新發展表現在:民族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民權主義進一步提出了普遍平等的民權的主張;民生主義增加了”節制資本”的內容,提出瞭解 決辦法。

(3)因爲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在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不僅有民主革命的綱領,而且還有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

10、材料1: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爲、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像雨後春筍,努力學習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時期,學的也是這些東西。這些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所謂新學,包括那時的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和中國封建主義的文化即所謂舊學是對立的。學了這些新學的人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產生了一種信心,認爲這些很可以救中國,除了舊學派,新學派自己表示懷疑的很少。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那時的外國只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進步的,它們成功地建設了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日本人向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向日本人學。在那時的中國人看來,俄國是落後的,很少人想學俄國。這就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學習外國的情形。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2:在救亡圖存運動中,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曾經把目光轉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在中國發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終結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後試圖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包括議會制、多黨制等,並沒有實現中國人民要求獨立、民主的迫切願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種反動勢力的衝擊下歸於失敗。時人悲憤地感嘆道:”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中國人民仍然處於被壓迫、被奴役、被剝削的悲慘境地。中國的出路在哪裡?中國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奮鬥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2005年10月19日)

請根據以上材料思考下列問題:

(1)試比較康有爲、孫中山“向西方尋找真理”的途徑和選擇有何不同。

(2)“日本人向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象日本人學”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張?他們的主張是怎樣實踐的?結局如何?

(3)爲什麼辛亥革命”沒有實現中國人民要求獨立、民主的迫切願望”?

【答案要點】(1)康有爲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有了初步的瞭解,並試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外殼來宣傳西學,以日本爲楷模,走改良的道路;孫中山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有較全面的認識,主張以美國的民主政治爲楷模,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2)反映的是以康有爲爲代表的維新派的政治主張。他們曾經以日本明治維新爲楷模,在光緒帝的支持下,在中國發動了一場百日維新。由於封建守舊勢力的阻撓和破壞以及資產階級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誤等原因致使維新變法運動以失敗告終。

(3)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取,中國開始進入北洋軍閥的黑暗腐朽統治時期,北洋軍閥對內圖謀武力統一導致軍閥混戰不休、對外投靠帝國主義。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仍然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辛亥革命沒有實現中國人民要求獨立民主的願望。

(本文由跨考教育供稿,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