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華認同」遠勝千軍萬馬
旺報社評
中共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70週年大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強硬談話,強調對待侵略者要「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對美臺與周邊國家釋出強烈訊息,警告意味十分濃厚。
韓戰是中共建政後第一場對外戰爭,有「立國之戰」之稱。中共展現強大的動員能力一掃國內對新政權治理能力的懷疑,也確立中共政權在共產陣營的地位。正如毛澤東所說:「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韓戰對中共歷史非常重要,但對於韓戰的紀念方式,卻隨着國際格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爲顧及美國的反應而較爲低調。但這兩年隨着中美衝突加劇,尤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愛國主義情緒高漲,中共趁機高調紀念並發表強硬談話,除了警告美國、印度、臺灣外,也有定調臺海緊張情勢的意味,一方面警告美國不可介入臺海爭端,另方面也警告民進黨政府不可挾洋自重,這個方向對兩岸和平發展十分不利。
大陸的民族主義,有卑屈歷史的記憶,也有苦幹後收穫的微笑。相較西方國家仍受困於疫情而手足無措,大陸有效的控制、恢復的日常,民族自信來到了高點。新冠肺炎武漢爆發之初,人心惶惶,世界各國有雪中送暖者,幸災樂禍、冷眼旁觀者亦大有人在,藉機批評政治體制者有之,公然種族歧視者亦大行其道,中國大陸點滴在心,冷暖自知。遺憾的是臺灣選擇了後者,先不說同胞愛,就連人道精神也置若罔聞。禁止出口或贈送口罩到大陸、禁止小明返臺、禁止陸生入境、持續使用帶有污名化的疾病名稱等等,都讓大陸人民感到心寒齒冷,加上美國不斷打臺灣牌,兩岸民間對抗升高,武統聲量隨之高漲。
可以理解中共承受內部民族主義輿論與外部美國遏阻的壓力,也知道外部勢力介入造成臺海問題的複雜化,及臺灣人政治操作下的反中情緒,惡化了兩岸關係。但是中共軍事進逼的壓迫感甚至提升到反侵略戰爭的精神動員,實在無益於兩岸關係甚至全中國的長遠發展。
臺灣光復節剛剛過去,兩岸長期分治下,臺澎金馬命運共同體逐漸凝聚,但中華民國政治符號未變,始終堅守中國法統、延續文化道統,中華認同是臺灣大多數共識。而國家符號的普遍使用及民主化的推動,臺灣政治認同已經凝固,國家締造在自然而然中成形。近年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惡化,一些人企圖從文化上切割兩岸的連結。對大多數的臺灣人來說,兩岸在政治上分屬兩國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感情上與文化上,多數人仍然認爲相互緊密關聯,民進黨追求獨立,但行動上非常謹慎,臺灣內部也存在強大的反對力量,可以說,兩岸關係仍處於動態發展階段。
兩岸爭議是無法以戰止戰的。民進黨政府也知道,就算抵擋住大陸第一波攻擊,如果不能理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與中共國家安全的需要,後續的武力威脅只會更強。中共也必須瞭解,武統臺灣不是抗美援朝,美國人走了,共軍也不會迎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畫面,而必須直面戰爭的損害,及充滿怨恨的臺灣人民,不僅無益於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甚至會成爲沉重的治理負擔。
在經歷長期分裂分治之後,兩岸已經成爲兩個政治認同體的對撞。要解決雙方的衝撞,必須回到中華文明。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文明型國家,不是民族國家。中國沒有明確的疆界、種族的界分,而是一羣共享相同倫理價值的人。而中國的政治就在建立並維持這樣的價值秩序。這種政治秩序在中國的文化理念就是「王道」。王道的基本要求是「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其理想是修齊治平近悅遠來。王道精神對立面就是霸道,霸道只相信拳頭。
臺灣最好的國防,不是讓自己變成望之生厭刺蝟,而是曖曖含光的美玉,以溫暖的語言和堅定的信念爭取大陸民心的認同與關愛,遠勝千軍萬馬。
鴉片戰爭後,真正削弱中國的不是洋槍洋砲,而是未經消化融通的西方思維,狹隘的民族主義主導了我們的思考也限制了我們的想像,讓我們兵戎相見骨肉相殘。帝國主義被趕走了,兩岸受害者的心魔依舊纏繞。中華文化是兩岸共享的文明價值,我們擁有深厚的文化資產,豐富的歷史經驗,玄妙的哲學思想,相信這一世紀的中國人能從中找出新的溝通語彙,不再使用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