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大腸癌免疫細胞治療 存活率僅提高3~5%

專家指出,免疫細胞治療末期大腸癌,約可提高3~5%存活率。圖爲臺大醫院細胞治療中心。(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公佈細胞治療數據,最大宗的大腸直腸癌,第4期病人的存活中位數爲677天。專家指出,腸癌使用的免疫細胞治療,是從身體抽血,培養後打回體內,用於清理殘留的癌細胞,約可提高3~5%存活率,效果有限,由於療程動輒百萬起跳,爲避免病人成冤大頭,可在2~3次後觀察癌細胞有無變小,若沒用,就別花這筆錢。

檯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指出,細胞治療尚未成熟,在腸癌的治療上,幹細胞還無法培養出來,較常使用的是免疫治療。醫師通常會從病人身上抽出100C.C.的血,將特殊的殺手細胞、特殊免疫細胞(CIK)等提煉出來,經培養,再從靜脈打入體內,「就像阿兵哥,送到國外受訓,回國打仗就能變得更厲害」。

然而,免疫細胞治療並非腸癌的主要治療,而是最後的手段。糠榮誠說,腸癌病患的治療仍以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爲主,因電腦斷層掃描每格僅1公分,太小的癌細胞看不到,治療後仍可能會有殘留,此時就能透過免疫細胞治療清乾淨。

不過,免疫細胞治療要價高昂,動輒100、200萬元,且效果相當有限。糠榮誠表示,腸癌的5年存活率,第3期約50~60%,第4期則約15~20%,細胞治療只能再增約3~5%,若對病人沒幫助,仍要繼續治療,說難聽點就叫「騙錢」,接受治療之前,務必與醫師充分溝通。若要治療,可先做個2~3次,就進行檢查,再看看癌細胞有無擴散、有無縮小,沒成效就別繼續花錢。

臺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理事長紀君霖表示,衛福部現行公告的細胞治療,價格都是100萬元起跳。若病人發現低於100萬元的治療,應留意療程次數是否較少,這是病人、家屬做決定前須留意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