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代下單” 划算同時也有風險

原標題:“原價50元的電影票19.9元到手”“代發快遞,全國3元起”……一種新消費方式悄然興起(引題)

萬物皆可“代下單” 划算同時也有風險(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周子元

“代買快餐、代打車、代訂酒店、代買電影票……好多東西都可以在交易平臺搜索‘代下單’服務,由賣家代買所需要的東西。”在北京一高校就讀的李航至感慨,如今萬物皆可“代下單”。

“例如這個漢堡套餐代下單就比自己點更便宜,操作流程也很簡單。”李航至向記者展示,一個漢堡、中份薯條再加上自選飲料,原價46元的套餐,僅花費18.98元就到手。

能省的遠遠不止是“吃”。“原價50元的電影票19.9元到手”“代發快遞,全國3元起”“快餐熱門三件套,代下單五折”……如今,一種“代下單”消費方式正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

“看電影、發快遞、點咖啡,我基本每一筆開銷都會習慣性去看看能不能省點錢。”廣州市民林娜是“代下單”的深度使用者。“比如上門保潔,代下單兩小時只要30元,很划算。”每節省一筆都讓她感受到“薅羊毛”的快樂。

在交易平臺上搜索“代下單”,各類代買服務五花八門,銷量幾十萬單的商家衆多。記者隨機選擇其中一家連鎖快餐店的代下單服務,商家自建的購買鏈接裡選擇豐富,甚至可以進行套餐搭配。下單流程完全自動化,結算後幾秒鐘就會在平臺的聊天界面收到回覆,憑取餐碼到店自取即可完成交易。

“代下單”看起來是“一筆三贏”: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了商品,代下單者從中賺到了差價,服務提供方也得到顧客。但是,消費者享受優惠的同時也不免擔憂:代下單的差價究竟是如何實現的?使用代下單是否安全?

“優惠來源大多是影城會員加上各類銀行卡活動,例如贈票、滿減、積分兌換等。”在北京從事電影票代下單的娟娟(化名)告訴記者,對於代下單者來說,掌握着多少信息差,便意味着能掙多少差價。代下單商家通過各類消費者未加留意的優惠渠道,將商品以低於個人購買的價格售出,並從中賺取幾角到幾元的手續費用。

“電影票代下單已經存在很久了,整個行業體系和券商都很成熟。”此前在影院的兼職經歷讓娟娟瞭解到電影票購買的各種渠道,相較於更大體量的券商,她賺取的是每單2元~3元的手續費。

享受優惠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表示代下單很複雜,不如直接買。

“代下單不是官方渠道,點單的流程增多,等待的時間自然增多了。”爲了吃到最優惠的食物,李航至和同學會比較官方小程序和不同代下單的價格,“差不多要多花10分鐘左右。”

“實體店1000多元的衣服,代下單隻要500多元,確實划算。但網上也存在商家賣假貨,我還需要承擔不能退換貨的風險。”北京市民鮑女士最近被朋友介紹了“代下單”渠道,“不退不換”這4個字令她十分猶豫。

從事代下單生意也並不輕鬆。“每天都在回覆客戶的問題中度過,一單兩三元的生意有時需要花費大半天時間。”娟娟說,有的人沒考慮好看哪場電影反覆更換,有的人提出各種要求甚至想要先看再付。

“平常還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研究不同渠道、不同平臺的優惠規則,賺的也是辛苦錢。”娟娟表示,涉及商品的購買和轉售,一旦出現問題,代下單者也可能承擔一定的責任和損失。

“代下單者相當於中間商。”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由於代下單的下單主體與實際使用主體不同,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或售後服務問題,還要通過代下單者來維權,維權會更加困難。

陳音江指出,代下單雖然能爲消費者省錢,但風險較大,商家在其中的讓步也較大。“一旦價格低於商家實際經營成本,代下單模式就不可持續,商家可能偷工減料或者使用存在質量隱患的商品來冒充銷售。同時,消費者如果向代下單者授權個人賬號,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陳音江表示。

陳音江建議,消費者應謹慎對待打折力度過大的商品。除非消費者對下單商家和所購買產品的品質有所把握,否則還是應該慎重選擇代下單模式。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