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老眼光看馬英九

(圖/本報系資料照)

「馬英九的臺獨立場更爲隱蔽,也更加危險」、「馬英九這次來大陸就是給美國當說客的」、「一旦馬英九與習近平會面,一定會強調兩岸和平,但絕不會談統一問題,實際上就是和平拖統」、「兩岸若是同屬一中,爲何不談統一?爲何不談中國?」連日來,對馬英九再次登陸的詬病雖然談不上主流民意,卻在兩岸的社交網路上隨處可見。但批評馬英九不能脫離具體的時空環境,更重要的是,統一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對馬英九也不必求全責備,相反還應當注意到馬英九兩岸思想的與時俱進。

爲何馬英九隻講家國情懷,卻避談國家統一?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本人的成長經歷來看,兩岸長期敵對隔絕,分處兩大陣營,他又是國民黨培養的正統政治精英,秉持反共愛國的意識形態。因此,他一方面認同中華文化,效忠中華民國反對臺獨,另一方面對中共抱持疑慮甚至敵視,與大陸存在隔閡,當然也不認同北京的統一主張。

做爲兩岸關係從對立到交流再到和平發展的見證者與參與者,馬英九爲推進兩岸關係付出了很多心血,也樂見兩岸關係更上一層樓。但面對內外壓力,馬英九因個性優柔寡斷,進退失據,既未能扭轉教育「去中國化」的局面,也未能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制度化,從而導致2016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竟一夕變天,馬政府多年辛苦付諸東流,落得個譭譽參半的下場。

因此,馬英九不是不能批評,但對他的批評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本人的成長經歷及性格侷限。即使馬英九不是完人,用大陸前國臺辦副主任王在希的話說,他能夠明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在當前臺灣的重要政治人物中算得上鳳毛麟角。他能衝破重重阻力連續第二年帶領青年登陸交流更是絕對的正能量。

與此同時,兩岸網民也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待馬英九。去年他首次到訪大陸後親口承認,「大陸在各方面發展都非常快,有些甚至我們可以說是夢想不到的,這非常好。」

今年他在參訪孫中山故居後又大發感慨,「當年孫中山先生宣導的許多建國理念,如今已在臺灣和大陸陸續實現。」馬英九點贊大陸的發展成就,證明其對中共的領導能力有了新的認知,這與一些仍然喜歡將「反共」掛在嘴邊的國民黨人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在今年年初脫口而出「在兩岸關係上應相信習近平」也就不難理解了。

再如,此次行前馬英九借幕僚之口公開否定陳建仁「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說辭,也是突破臺灣社會政治正確的一次重要談話。

2022年8月發佈的大陸涉臺白皮書罕見地承認「一些臺灣同胞由於種種原因對祖國統一心存疑懼」,爲此大陸願意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心,創造條件加強兩岸交流交往,逐步減少他們的誤解和疑慮。因此,一些網友大可不必糾結於馬英九現階段是否擁護統一,而是應當樂見和鼓勵兩岸加強交流,增信釋疑,爲最終的統一創造更多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