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安會爲“雙輸風險”焦慮,中國學者:“雙輸論”是一種不健康心態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李偉 環球時報記者 陳青青 鄧孝慈 王逸】“兩場戰爭與多個衝突”——對國際安全局勢的深刻擔憂主導了正在德國舉行的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慕安會“中國專場”上發表主旨講話。他表示:“今天,我在這裡要傳遞的最重要信息是,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將始終保持大政方針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定做動盪世界中的穩定力量。”美聯社稱,長期以來,慕安會被視爲美國主導的二戰後國際秩序的“年度頌揚活動”,但今年的會議反映出美國的政治動盪。日前發佈的《2024年慕尼黑安全報告》直接指出:“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雙輸’的風險,這不再是關於誰得利多,而是誰損失少。”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成昊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本屆慕安會體現了西方面臨“雙輸”局面的迷茫和焦慮,但西方並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這一亂局中,中國提供了穩定的政策預期,發揮了負責任大國的作用,提出了合作共贏的倡議和方案。

王毅在“中國專場”發表講話

爲期三天的慕安會16日在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開幕,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國際安全議題成爲焦點。據慕安會官網顯示,“中國專場”於17日12時至12時30分舉行,慕安會主席霍伊斯根擔任主持人。

王毅在講話中表示,回顧2023年,世界充滿動盪不安,人類面臨多重挑戰。保護主義、泛安全化衝擊世界經濟,單邊主義、集團政治重創國際體系。烏克蘭危機延宕加劇,中東衝突硝煙再起。人工智能、氣候變化、太空極地等新的挑戰接踵而來。

王毅表示,中國願做推動大國合作、應對熱點問題、加強全球治理、促進全球增長的穩定力量。德國有句諺語,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這對國與國關係來說也是一樣。各國應尋求共贏,避免多輸,團結合作、同舟共濟,爲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爲人類創造更美好未來。

16日至17日,王毅在出席慕安會期間應約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英國外交大臣卡梅倫、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法國外長塞茹爾內等人。關於王毅會見布林肯,新加坡《聯合早報》17日評論稱,這是繼1月底王毅在泰國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會面後,中美高層在三週內再度面對面接觸。有學者分析認爲,中美關係目前止跌企穩,但今年面對美國大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等重大考驗,預計中美外長會在慕尼黑相互交底,避免再有“黑天鵝”“灰犀牛”事件衝擊雙邊關係,同時也會把今年雙邊高層互訪、定期對話提上議程。

在“雙輸”中尋找“共贏”?

“德國之聲”稱,約50位國家與政府領導人以及百餘位部長出席今年的慕安會。俄羅斯和伊朗政府代表未被邀請參會,慕安會官方稱“他們沒有表現出進行有意義對話的興趣”。

對當前國際秩序的失望和悲觀情緒出現在許多場合。慕安會主辦方12日發佈《2024年慕尼黑安全報告》稱,後冷戰時代關於和平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樂觀主義已經消散,世界面臨陷入“雙輸”局面的風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6日在開幕式上致辭稱,當前的全球秩序“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當今世界正面臨核威脅、氣候危機、人工智能風險等多重挑戰,國際社會比過去75年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分裂,“從某些方面來說,即使是冷戰時期也沒有這麼危險”。“如今,我們看到有的國家爲所欲爲,而且不承擔任何責任。”古特雷斯說,正如《慕尼黑安全報告》指出的那樣,通過合作讓所有人獲得的絕對收益,不敵國家之間通過競爭獲得的相對收益。

慕安會主席霍伊斯根16日在致辭中說,慕安會希望提供一個平臺,通過對話促進和平。期待本屆慕安會與會者在未來幾天圍繞全球各區域衝突和安全問題的討論中,爲當今世界悲觀氛圍找到“一線希望”。

美國新聞網站BNNBreaking稱,2024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世界領導人站在合作還是衝突的十字路口。在一個以大國競爭死灰復燃爲標誌的時代,慕尼黑安全會議是全球安全的晴雨表。可能重返白宮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近日威脅要放棄“低軍費”投入的北約盟國,在歐洲引發震動。各國領導人和專家在普遍存在的“雙輸”情景中討論“共贏”未來的可能性,前進的道路仍然不確定,但對話、理解和合作的必要性從未如此明顯。

中國學者:“雙輸論”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

正在慕尼黑參會的孫成昊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年的慕安會人氣“非常旺”,會議酒店的大堂都擠滿了人。除了歐美國家,“全球南方”的許多國家受邀參會,體現了對此次會議的重視。從會議議題設置看,涉及歐洲、美國、“全球南方”、地緣政治、傳統安全、非傳統安全等方方面面。孫成昊表示,今年他比較關注人工智能話題,他了解到,有1/5的議題設置都和人工智能有關,說明慕安會在追蹤新的安全議題上是非常領先的。

孫成昊認爲,今年慕安會報告所提到的“雙輸”風險,實際上反映出歐洲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焦慮。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1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所謂“雙輸論”明顯反映了西方在國際形勢大變局中主導地位的搖擺,以及對當前非西方國家羣體崛起的不安。不論是俄烏衝突還是巴以衝突,都體現了西方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力和話語權不再像以前一樣絕對。對他們而言,這是一種輸。然而,西方認爲寧可自己輸也不希望其他國家好,所以纔有了這麼一個“雙輸”觀點。他們不願以平等、互惠、包容的態度看待國際格局的演變,而是爲了確保自身的主導地位,在國際事務中製造大國對抗和區域分裂。這種“雙輸論”是西方自己製造的不健康心態。相比之下,非西方國家更傾向於聯通、繁榮、安全和共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