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輸 慕安會左右爲難

(圖/新華社)

多年來,慕尼黑安全會議向來以相對中立、參與廣泛,與抽象又不乏洞見的大會主題著稱。或許因爲自由國際秩序與「西方性」再度陷入不確定,慕安會的組織者們重新擔憂起來,2024年的主題成爲「雙輸?」。

那麼依照慕安會,冷戰以來鉅變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報告用了兩個相對立概念:「相對收益」與「絕對收益」之爭。冷戰結束、西方觀念與制度勝利,全球化在(西方)「規則爲基礎的秩序」上運行,各國似乎都可經由合作贏得絕對收益,也就是「自己與自己比」,各自追求增長進步,不用擔心「你多我少」,有爭執自有「秩序」(與秩序主導者美國)仲裁。

但現在則不然;或者說2021年起,各國是否合作就已經是「舉棋未定」。原因是大家因爲「時代變局」與大國戰爭、大蕭條的可能性,開始追逐相對利益,也就是強調要「我多你少」,一定要確認敵人、相輸贏,自然任何事都導向零和與經典的囚徒困境,結果很容易是「雙輸」。而現在看來,國際政治以集團對抗、保護主義爲尚,報告認爲恐怕會掉進惡性循環與下墜螺旋。

那麼爲什麼原本的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角色不見了?今年報告擴大了2023年「修正願景」的邏輯,認爲當今世界與冷戰後初期相比,包括美國,幾乎是人人恐懼、人人不滿。世界上有三大不滿集團,包括:跨大西洋夥伴(即西方集團)、專制集團、全球南方。報告認爲要求最多相對收益的是「專制集團」,主要是中、俄,加上北韓與伊朗等,要求擴大「勢力範圍」。慕安會報告作者相信普丁有帝國野心,中國則是要將東亞變成排他的勢力範圍,儘管中國外長王毅率領歷來最大代表團前往慕尼黑力戰西方羣儒,效果有限。

美國認爲自己過去主導做餅,現在卻能分得的越來越小。報告也引述民調顯示,美國民衆對本國未來悲觀與樂觀相近,其他包括日本、德法英加的民衆更比美國悲觀。倒是中國與印度民衆對本國前景偏向樂觀,反差強烈。

至於「全球南方」則根本沒跟上全球化,分不到增長的大餅。全球公民社會的草根民衆,則是眼看蛋糕長大,自己能分的越來越微不足道。加上美國處理國際問題多有瑕疵,飽受僞善批評,無怪「全球南方」對「大西洋夥伴」的「規則爲基礎的秩序」相當冷感。報告呼籲這是「大西洋夥伴」應該警惕、努力改善的。

今年慕安會的報告重現悲觀調性確有所本,各國不僅蛋糕分不好,甚至可能無法再做大蛋糕。但報告僅集中寄望「大西洋夥伴」與「理念相近國家」,希望他們在「安全化的全球化」中,努力爭取南方集團,抗拒俄國武器化能源、中國武器化貿易,似乎較往年欠缺反思性。其實如同報告已經表明,如果美中武器化晶片與武器化稀土的對抗無解,淨零願景又有何解?在此雙輸困局下,如同印度外長蘇傑生所說:全球南方的感受是,若不能勇於承認現實與說詞南轅北轍,實在無法產生真正的世界團結和信任。那麼,全球秩序與和平的一線希望依舊渺茫。(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