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歐洲突然動手,德媒說了大實話:一半德國司機想買中國車

外媒想不通,前幾天的慕尼黑車展上,最吸引老外眼球的不是奔馳寶馬,而是中國的比亞迪和領跑等車企。德國媒體還引援了一組數據,今年是中國車企在德國的市場大年,調查顯示,近50%的德國司機想買中國汽車。

歐洲是汽車的發源地,德國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汽車強國,如今被中國車企反攻,這是西方難以接受的現實。前幾天德國總理在車展現場親自拍板,拿出1100億歐元推動德系電動化,還說德國車企不要被中國車企嚇到。

最近歐洲甚至要撕破臉,對中國汽車展開調查,宣稱“全球市場都充斥着廉價的中國汽車”。其實中國汽車的競爭力在於電動化和智能化,在價格上並不具備優勢,歐洲現在是自欺欺人罷了,如果提高關稅最後也是當地消費者買單。

要知道,中國汽車出海價格並不便宜。就拿比亞迪來說,海豹在國內售價16萬,拿到歐洲去賣35萬,雙電機四驅更是高達40萬;還有蔚來ET7國內賣45萬,但在歐洲售價60萬起步,依然有老外樂呵呵地掏腰包。

這是令人欣慰的現象,以前都是外國車進口貨賺中國人的錢,一輛桑塔納都能賣出18萬天價,如今中國車企開始反攻了。包括國內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進口大牌也不再盲目崇拜,而是理性衡量進口和國產。

比如華爲新機這次把iPhone15打得沒脾氣,後者出貨量預計減少1000萬臺。還有服飾領域阿迪耐克在走下坡路,安踏回力和特步等國產,近期在中國購物平臺上呈兩位數增長。最近李佳琦“花西子事件”中,國貨之光成爲大贏家。蜂花、活力28等老品牌在直播中銷量猛漲,供不應求。

現在國產真正迎來了好時代,國內國外兩頭開花。如果歐洲一意孤行那美國就是前車之鑑,對中國製造揮舞關稅大棒,結果吃虧的是消費者。歐洲要想清楚,中國汽車和歐洲汽車是價格上十萬八萬的差距,還是新能源對燃油車的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