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局長:支持“永久排斥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合作”

(原標題:NASA局長:支持“永久排斥中國參與國際空間合作”)

6月23日,NASA局長尼爾森出席美國國會衆議院聽證會時稱,他支持將排斥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的“沃爾夫條款永久化,也就是永遠不允許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研究項目

尼爾森23日出席聽證會共和黨籍聯邦衆議員沃爾茲尼爾森:我支持“沃爾夫條款”永久化尼爾森請求國會增加NASA預算,演講稿截圖

十年前,美國出臺“沃爾夫條款”,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之外。

面對美國的“太空封殺令”,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在空間站領域“殺出一條血路”。6月17日,中國3名航天員進入天和空間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而這一幕令歐美航天局坐不住了。

當地時間6月23日,NASA局長尼爾森(Bill Nelson)出席國會衆議院聽證會。他向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表示,希望該委員會支持增加NASA 2022財年預算的請求。

爲顯“誠意”,尼爾森在聽證會上表態,稱他支持美國“沃爾夫條款”永久化。

“中國在太空的主導地位越來越令人擔憂,中國正公開談論將取代美國的超級太空強國的地位……你同意美國將不再保持第一名的地位嗎?”

提出這一問題的是美國共和黨籍聯邦衆議員沃爾茲(Micheal Waltz)。

在23日聽證會上,沃爾茲一一列舉了近期中國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績:2020年,中國向太空發射的火箭衛星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3名航天員進入天和空間站;與俄羅斯合作建設月球科研站……

尼爾森斬釘截鐵地回答,“美國理應做第一”,但他緊接着重申自己的訴求:多撥預算,纔會多出成果

在問詢環節,很多問題都與中國在太空技術和探索方面取得的斐然成就密切相關。

早在聽證會開始,委員會主席伯尼斯·約翰遜(Eddie Bernice Johnson)就說:“中國顯然將長期進行太空探索,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並做出相應的迴應。”尼爾森本人也反覆強調,NASA預算的增加,將使美國更好地與中國競爭

當被問及是否支持“沃爾夫條款”及其永久化時,尼爾森連忙表態:“是的,我支持。”

尼爾森隨即找補道:“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中美間)找不到合作的領域。這些領域可以是消除空間資源相互碰撞的危險,以及試圖減少太空垃圾。”

一直以來,美國都將中國排除在該空間站項目之外。2011年4月,美國國會批准的“沃爾夫條款”,以所謂“國家安全”爲由,禁止中美兩國之間任何與NASA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等。

“中國人確實想成爲國際空間站的一員。”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總監帕克(Quentin Parker)教授曾表示,中國因爲政治阻礙而無法參與國際空間站,這反過來激勵了他們。

帕克還表示:“坦率的說,我認爲他們做得非常出色”。

前有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後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順利對接……在美國的倒逼之下,中國建立了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獨立自主的科技創新,最終在空間站領域“殺出一條血路”。

對於中國航天領域一次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和斐然成就,各家外媒不吝用“歷史性”、“里程碑”等詞評價中國的此次飛行任務

與此同時,目睹中國3名航天員進入天和空間站,也讓歐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6月22日,歐空局宣佈啓動預算高達150億歐元的新太空計劃,落後一步的NASA則頻繁向國會“伸手要錢”。

美國會衆議院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公開信息顯示,NASA局長尼爾森在聽證會上,呼籲國會可以支持在2022財年增加該機構預算的決議。

此前,拜登政府已提議將NASA 2022財年預算增加6.6%,達到248億美元(約合1600億元人民幣)。這一提案需要獲得國會批准,截至時間爲9月30日。

尼爾森表示,國會已經同意向NASA撥款8.5億美元,用於2021財年的月球着陸器開發。但他補充稱,這些預算並不足夠,NASA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推進人類着陸系統計劃。

“如果你們都決定爲美國的利益撥款,就會有更多的成果出現。”尼爾森告訴現場議員,2022財年預算將用於根據阿爾忒彌斯計劃進行的5次太空發射計劃,以及建造一顆月球衛星和一個繞月運行的小型空間站。

除此之外,這筆資金還將用於向火星發射更多的探測器、繼續國際空間站的運作、啓動對金星的探測。

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是由特朗普政府簽署的一個載人航天項目,其目標是在2024年前將宇航員平安送往月球並返回,並建立常態化駐留機制,爲未來的火星載人登陸任務鋪就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尼爾森在被任命爲NASA局長前,曾做過律師,以及18年的參議員。

如同國內的一衆美國政客,曾擔任過國會參衆議員的尼爾森也深諳“要錢密碼”。在5月19日和6月15日的兩場參衆兩院聽證會上,他同樣拿出中國說事,並呼籲國會向NASA批准更多預算。

此前,尼爾森便多次發表強硬言論,將中國渲染成“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聲稱中國正挑戰美國的太空領導地位,必須時刻“緊盯中國”(Watch the Chinese)。

延伸閱讀

外媒密集報道神舟發射BBC酸了:中國毫不掩飾野心

2021年6月17日上午9時許,我國的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全球各大媒體紛紛在自己的網站顯要位置報道了這一壯舉,有的報道相對客觀,有的卻一如既往地偏頗,比如BBC就酸了。

CNN在官網頭條位置刊登了這一消息,對本次發射和三名宇航員都有詳細報道。同時也分析了中國建造自己空間站的背景原因——“由於美國的反對和立法限制,中國宇航員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CNN還稱讚“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太空計劃發展迅速——僅在過去的七個月中,中國的科學家就已經成功地將探測車送到了月球和火星上。”另外,文章最後還提到了本次指揮官聶海勝之前接受CNN的採訪,表示“他熱衷於與其他國家合作,歡迎外國宇航員訪問中國自己的空間站”,“這與中國政府此前的聲明相呼應”。

CNN報道中使用的火箭照片

BBC同樣在網站頭條發佈了這一消息。除了詳細介紹本次航天任務和宇航員外,在文章的最後,以“野心勃勃”評價中國進軍太空的舉動,說“近年來,中國毫不掩飾其進軍太空的野心。中國官方媒體經常將航天夢作爲民族復興的一步。”

BBC報道中使用的火箭照片

衛報(The Guardian)以“中國共產黨誕辰100週年之際的一個壯舉”爲題,報道了“中國新空間站的第一批宇航員升空成功”,並評論:“完成了中國迄今爲止最長的載人任務,這是中國成爲主要太空強國的里程碑式的一步。”不過,在文章最後還寫道“天宮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小得多”。

衛報報道中使用的宇航員照片

路透社則是以《中國發射載人飛船,高風險的航天任務》爲題,除了報道本次發射的相關事項,路透社還對國際空間站的前景表示了擔憂:“如果國際空間站得不到新的資金支持,它可能在2024年退役,而中國可能成爲地球軌道上唯一的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news)也大篇幅地報道了本次發射相關的情況。並援引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的發言:“美國和前蘇聯在太空合作項目中的所有第一次,中國都一一實現了。現在他們不再滿足複製西方,而要開始做他們自己的事情了。”同時文章也指出,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發佈的年度威脅評估報告稱,“中國正在創造一個危險的太空競爭環境。北京方面正在努力追趕或超越美國的太空實力,以期從太空領導地位中獲得軍事、經濟和聲望利益。”

歐美“眼紅”!歐空局官宣150億歐元太空計劃:中國讓我們開始反思

【文/觀察者網 齊倩】中國3名航天員進入天和空間站的畫面,令歐美“眼紅”。

歐洲航天局(ESA,簡稱歐空局)局長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直言,在目睹了中國航天員乘坐自己的火箭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他開始反思,“歐洲到底想要實現什麼?”

於是,歐空局開始“支棱”起來了:一口氣撥款150億歐元,啓動新太空計劃。

歐空局發佈“歐盟太空計劃”

當地時間6月22日,歐空局宣佈啓動“歐盟太空計劃”(European Union Space Programme)。

根據官網介紹,該計劃持續到2027年,屆時歐盟27個成員國英國將深化在衛星導航、地球觀測、空間態勢感知和安全通信等領域的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該計劃將獲得歐空局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預算撥款,高達148.8億歐元(約合1149億元人民幣)。歐空局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命名爲“歐盟太空計劃機構”。

歐空局介紹稱,預算的增加將爲歐盟各個行業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新的歐盟空間計劃將通過爲歐盟公民、企業和政府創造增值、安全和有保障的空間服務來產生更高的投資回報,到2025年,歐盟與太空相關的工作崗位將增加到40萬個。

此外,這筆預算資金還將幫助開發下一代歐洲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並擴大其監測地球狀態的哥白尼—哨兵航天器的範圍和能力。

歐空局和歐盟官員簽署金融框架夥伴協議,圖自歐空局網站

由於歐盟和歐空局屬於兩個獨立實體,成員國身份並不完全重疊(例如,英國屬於歐空局,但不屬於歐盟),因此“歐盟太空計劃”將在歐洲金融框架夥伴協議(FFPA)下運行。

22日當天,歐空局和歐盟官員簽署了金融框架夥伴協議。不久前,該協議經過了歐空局所有成員批准。

歐空局執行主任達·科斯塔(Rodrigo da Costa)總結道:“隨着今天金融框架夥伴協議的簽署,我們已經與歐盟和歐空局一起確認了強大的計劃,以使歐洲太空水平保持在應有的位置——頂層。”

另據英國廣播公司(BBC)6月23日報道,在“歐盟太空計劃”宣佈啓動時,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強調,歐洲需要(在太空領域)變得更加靈活。

他說:“在世界各地,太空正在經歷大規模轉型和快速工業化。爲了保持歐洲的領導地位,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在歐洲處理太空事務的方式。我們必須適應快速的發展,預見新的發展。我們必須爲未來設定一個雄心勃勃的、具有顛覆性的空間議程:更有活力、更創新、更冒險!”

BBC報道截圖

歐空局局長約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則擔憂,相比美國和中國野心勃勃的太空計劃,歐洲正在落後。

阿施巴赫表示:正如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那樣,中國正在大舉投資。我們剛剛目睹了三名(航天員)乘坐自己的火箭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這讓我反思——歐洲到底想要實現什麼?”

此外,阿施巴赫和布雷頓還提議,歐空局明年應召開一次特別峰會,以確定歐洲在太空領域的目標,以及歐洲各國是否下定決定爲此付出代價。

但就在歐空局準備大展拳腳之際,BBC提醒,鑑於英國和歐盟的關係,“歐盟太空計劃”在運行時可能會遇到麻煩——安全排除(security exclusion)。

BBC稱,如果英國和歐盟關係得不到緩和,或者進一步惡化,那麼在歐空局討論與歐盟有關的敏感安全問題時,英國可能會被要求“離開房間”。

6月17日下午6時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中國朝“星辰大海”邁出的這一步,引發了外媒的高度關注。

中國3名航天員進入天和空間站的一幕,同樣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在對中國壯舉表達祝賀的同時,NASA局長尼爾森也聲稱,中國在太空領域雄心勃勃,正在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必須時刻“緊盯中國”,並呼籲國會向NASA批准更多的預算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