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房地產富豪折戟香港,紛紛割肉賣出物業

曾經在香港樓市大出風頭的內地房地產富豪們,如今紛紛鎩羽而歸。

市場消息稱,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私人持有的香港中環中心63樓全層,以約7.3億港元的價格出售,面積約26234平方英呎,成交呎價約2.8萬港元。同期,中國恆大創始人許家印的香港豪宅也傳出了已“腰斬”出售的消息。

自從內地房企相繼爆出流動性危機以來,已經有不少房地產公司或房地產富豪出讓香港資產以回籠資金。這些資產多數購置時間在2015年之後的市場高峰期,如今出讓,均難以避免虧損的結局。

資料顯示,許榮茂出售的上述物業購置於2017年。彼時,許榮茂聯合與多個內地和香港財團,合計斥資402億港元收購了香港中環中心多層樓面,交易對手爲香港首富李嘉誠創辦的長實集團,當時平均購入呎價約3.3萬港元。這也意味着,許榮茂此番以2.8萬港元的單價賣出物業,折價約15%。

不只是許榮茂的寫字樓,許家印持有的香港山頂布力徑10號三幢洋房其中的B屋,也在放售超過一年後,於近期以約4.7億港元的價格成交。而該棟物業在2023年3月時,估值8.8億港元,成交價較此近乎“腰斬”。

2021年時,恆大還曾打算以105億港元的價格出售其持有的香港恆大中心,但並未成功;次年7月,該棟物業市場估值跌至約90億港元,長實集團投標,但也未能成交;直至該年9月,被恆大債權人接管。

近兩年來,受債務危機等影響,內地開發商甩賣香港資產成爲常態。2023年底時,禹洲集團也曾作價5億港元放售香港中環中心物業;旭輝、合景泰富等開發商也曾將其持有物業進行變現出售。不約而同的是,這些資產的出售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價。

匯生國際投資總裁黃立衝向第一財經表示,以香港中環中心這棟甲級寫字樓爲例,當初就有很多散買的業主,且有不少來自內地,當他們遇到財務困難時,就會選擇重新出售,所以相應的跌價幅度可能也就更大。有內地開發商內部人士也坦言,“當前企業或老闆還能有資產賣,而且也能賣得掉,就不錯了。”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也表示,當前部分房企流動性緊張,爲增加現金流、增強償債能力,許多房企都選擇處置手中的各種資產以回籠資金。而在前幾年房企業績快速增長的時期,流動性資金充裕,在購買資產時,多是溢價購買。目前房企是急迫處置,務必折價,否則很難出售。

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認爲,香港近兩年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也較大,資產貶值趨勢明顯,目前並未觸底,開發商處置資產有合理性;同時,內地房企今年面臨的償債壓力仍然較大,需要通過處置資產來回籠現金流。

回顧內地開發商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佈局香港市場是一個難以繞開的話題。

上述中國恆大中心,是一棟甲級寫字樓,位於香港金鐘、灣仔和會展中心之間的核心區域,佔地2138.8平方米,共26層,由恆大2015年11月時從華人置業手中購入。該筆交易當初以125億港元的成交總價刷新了當時香港商廈買賣的最高紀錄。恆大方面採用分期付款,共分爲6年支付。這也就意味着,恆大應是在2021年才完成所有款項的支付。

2015年時,恆大對該物業抱以厚望,其在公告中表示,“由於物業位於香港商業、旅遊及交通的核心區域,未來具有巨大升值空間,且將極大地提升集團在香港及國際市場的企業形象,具有強大的集團品牌宣傳影響力。”

這或許也正是不少內地開發商或老闆紛紛奔赴香港購置甲級寫字樓等資產,抑或大手筆投資佈局住宅物業的動因之一。

劉水認爲,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香港中環甲級寫字樓,是企業商業地位的象徵。部分房地產企業在業績蓬勃發展的時候,憑藉強大資金實力購買香港中環甲級寫字樓等資產,滿足企業及個人對地位的追求;同時,房地產企業實控人爲彰顯身份財富地位,也會購置香港豪宅。

據香港地政總署發佈的數據,2015年內地房企在香港所購地價的總和首次超過香港本地房企,佔當年出讓金總額的一半以上。另克而瑞2020年底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這年10月底共有10153套住宅待批預售證,其中內房所佔的比例爲61.2%。

時移勢易,如今的內房企早已收拾起行囊,迴歸各自大本營,將手中資產拋售以補充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