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迎來牛市,全看它了

近期,A股再次進入了低迷的震盪行情。“新國九條”的發佈衝擊A股,市場大小市值風格再次演化到了極致。

自從春節前夕發生“流動性股災”之後,A股的生態發生了很多系統性的變化,特別是監管的一系列政策和表態,極大的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持續跌了三年多之後,A股的投資者無比期望監管的革故鼎新能夠清理A股的弊病,來帶市場的回暖。

股市由熊轉牛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制度的鬆綁、流動性寬鬆帶來的估值提升、企業盈利好轉帶來的基本面改善等等。但是,就市場走勢而言,無論是何種原因驅動的上漲,都離不開一個最核心的因素——資金的支撐。

任何一次牛市的形成都離不開資金的持續涌入,而不同類型資金的涌入又會帶來不同風格的行情。例如2015年A股的牛市主要是槓桿資金入市,散戶風險偏好較高,因此彈性最大的創業板領漲;2019-2021年的牛市則主要是公募基金和北向資金的大規模流入,市場空間大、業績優的龍頭公司備受偏愛,因此“茅指數”領漲,市場追捧“坡長雪厚”的醫藥、消費、科技等賽道;2023年下半年小市值風格佔優,主要來源於量化資金在小微盤上的風格暴露。

對於當下的A股而言,何種資金佔據最主要的增量,或者說能否有足夠資金進入股市,決定了市場接下來的走勢。以全市場來看,截至2024年4月16日,全A總市值約86萬億,自由流通市值約33萬億。按照全市場中資金進行分類,可以分爲以下幾類資金,其中公募、私募、北向、兩融、保險、產業等爲決定市場風格的主要資金。

第一,產業資本,也是全市場中佔比最大的一類資本。回購、分紅、增減持等都會影響產業資本的變化。在目前限制減持、限制IPO、鼓勵分紅等政策下,產業資本未來有望呈現逐漸增持的趨勢。

第二,公募基金,雖然公募基金規模不斷創新高,截至2023年已接近30萬億規模,但權益規模並不大。其中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規模近年來不斷縮水,約3.9萬億規模。被動指數型基金近幾年增長較快,境內指數型基金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元。公募基金在市場賺錢效應顯著的時候,會大幅入市,往往成爲行情的助推器。

第三,私募基金,截至2023年末,私募基金總規模已經超過20萬億,但其中證券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約5.5萬億元,由於私募中絕對收益策略佔比較高,權益類資產佔比相對較小,權益類資產規模約2萬億元。私募由於進入門檻較高,且行情並不對一般投資者公開,很難成爲全市場風格的引領者,但在特定領域可能產生較大影響,如過去的CTA策略,2023年以來的量化策略等。

第四,北向資金即外資,也被市場稱之爲“聰明錢”。根據wind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4月16日,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規模約1.8萬億。北向資金一般被認爲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長期視角,而且其規模和流向實時披露,這種高頻和活躍性對A股的影響大幅度超過其規模,經常能夠成爲市場的風向標。

第五,兩融資金。融資規模與市場情緒息息相關,牛市中投資者風向偏好顯著提升,融資規模大漲,反之熊市中風險偏好下降,融資規模下降。A股融資規模分別於2015年6月達到歷史最高的2.25萬億和2021年9月次高點的1.75萬億,兩次牛市中融資助推市場漲跌的效應非常顯著。截至2024年4月16日,A股融資餘額約1.5萬億元。除2015年的極端市場情況下,兩融資金一般無法顯著影響市場風格,同樣是市場風格的放大器。

第六,保險資金,也是市場長期以來期盼的“長線資金”入市中的最主要力量。保險資金的長久期屬性,使其更加偏好固定收益類資產。對於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在2015年達到最高,2016年至今,保險資金的權益類投資佔比徘徊在12%—14%左右,距離監管規定的45%上限尚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截至2023年末,保險業資金運用餘額約28萬億元,其中股票和基金投資佔比爲12%,總計約3.3萬億元,其中股票資產佔比約2萬億元。一般來說,保險資金的穩定性使其更加偏好於穩定收息類的資產,如過去的銀行、房地產等。

第七,銀行理財資金,也是居民理財中最重要的產品之一。從理財產品類型結構來看,權益類產品規模佔比較小,截至2023年末,在銀行理財約29萬億的總規模中,權益類資產佔比不足3%,而其中股票類資產佔比僅8000億元左右,無論是存量還是增量空間,對權益市場的影響都較小。

第八,社保基金,同樣是市場中的長線資金。根據人社部和社保基金理事會公佈的數據,截至2022年末,社保基金總額約2.9萬億元。根據財政部對社保基金投資的規定,股票類資產在社保基金投資中的佔比最高可以達到40%。社保基金自2001年開始試水入市以來,對權益資產的投資佔比一直在不斷提升,且投資成績優異,2001年至今,除個別年份外,期間有19個年份的投資收益爲正。而根據wind統計的數據,社保基金通過直接投資和委託投資等方式,在A股中持有股票的市值超過4000億。未來在監管的倡導和鼓勵下,有望持續增加A股在全部資產中的佔比。

第九,國家隊資金。對於A股而言,國家隊資金並非是常態化資金,從歷史來看,國家隊資金僅在市場中出現異常的大跌時,纔會通過各種渠道入場。比較典型的有幾次,在2008-2013年間,爲了穩定市場主要通過中央匯金買入中、農、工、建四大行的股票。在2015年間,匯金、證金、券商、基金公司等機構齊出手,通過成立專項基金等各類方式入市託底。從2023年10月開始至今,匯金、證金等各類國家隊資金以增持國有大行、買入ETF基金等方式入市穩定股市。在市場低迷時,國家隊對市場風格能夠形成顯著的影響,由於主要是通過增持控股的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以及通過買入寬基ETF方式入市,對市場影響主要爲價值風格佔優,且央國企類股票漲幅顯著。

最後,市場中的散戶資金、遊資等資金。屬於跟隨類資金,同樣起到行情放大器的作用,無法主導市場風格。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中股票的價格是由增量資金來定價,哪種資金在特點期間“邊際變化”最大,市場中即由哪種資金來主導風格。典型如2015年槓桿資金入市主導的創業板大牛市,2019年開始基民增長帶來公募資金規模增長的“核心資產”牛市。因此,對於未來的A股而言,增量變化最大的資金決定了市場的分風格。

從以上各類的資金來看,散戶、遊資等資金屬於“跟隨型”資金,對行情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可以主導主題炒作型行情,追漲殺跌的風格顯著,難以形成長期且穩定的流入,也難以影響整個市場風格。

從未來的增量資金來看,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以及國家隊資金,可能成爲接下來最主要的市場增量資金。從2022年以來,監管也從各個維度對長線資金進入股市進行鬆綁,如提高權益資產投資佔比上限,降低股票資產風險因子等。而從歷史上這些長線資金投資的風格來看,對價值風格有顯著的偏好。在當下北向資金徘徊不前,公募基金失去基民信任的情況下,能夠有望進入的股市資金可能僅有各類長線資金,而這類資金的投資偏好,未來也有望助推A股走出長期趨勢。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爲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註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爲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