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1/5中國人的真實數據!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都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截至2023年末,全國有近3億農民工,佔當年總人口的21%,比1/5略多一點。

考慮到他們爲國內經濟所做出的貢獻,我畫了個圖

具體我用統計局的數據來解釋。

首先農民工人口增速趨勢線是向下的

2011年~2023年農民工增速

雖然還在增加,但結構上變得更老了

2010年~2022年農民工老齡化

其中3成已經超過50歲,帶動平均年齡從2010年的35.5歲,飆升到2022年的42.3歲。

這意味着不少人只能退出重體力的第二產業

2013年~2022年在製造業、建築業工作的農民工數量減少

缺少足量人工低成本這一優勢,投射到國內FDI/全球佔比是穩步下移

然後再看他們的城鎮化

住在城鎮的農民工減少

只有4成不到居住在城鎮,而且近幾年確有減少,爲什麼呢?

除了戶籍制度阻擾外,農民工收入vs房價的差距趨勢性擴大或許是一個原因

新房價格增速大於農民工收入增速

養老金替代率又很低很低

城鄉退休金遠遠不夠鄉村人均支出

這就怪不得這兩年大量農村居民主動退出醫保繳費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自2019年起逐年下降

很多人問,老是說結構性問題,到底什麼是結構性?

白話就是:旱得旱死,澇得澇死。

以上1/5人口的數據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按照周天勇的估算,從2000年起至今,農民工羣體累計被轉移了近30萬億收入,按人頭算也就是每人每年5千元左右,補貼了“其他”羣體,間接拖累了年均GDP少了0.2個百分點,但幾乎無人問津。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農民工羣體總規模雖然不小,但老齡化問題突出,他們是否能得到合理的保障呢?

他們能否從被“押注”的科技生產力敘事中獲得實際的補償呢?

人們似乎更願意在財經新聞中看到“降息”、QE、赤字貨幣化、人工智能這些詞眼,而不願面對“到底什麼纔是實體經濟”的思考。

但長時間不面對,實體經濟終會給經濟金融化,一記響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