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所當然別人的痛

年輕人必須學習尊重他人。(圖/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張權

早在西漢時期劉向便提出「登萬重山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無獨有偶,英國著名醫師作家Thomas Fuller在西元1737年也提到「Travel makes a wise man better, and a fool worse.」由此可推論,學術相關的實地體驗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秉持這樣的理念,近年臺灣的教育着重於體驗學習,讓各層級學生能夠走出課室,迎向更大範圍的學習資源。尤其在高等教育中,志工體驗團、服務學習團或學術參訪團等更是大學教育中欲強調的項目大學教授撰寫提案、爭取補助,執行細節耗時費力,包含場地選擇、安全考量危機處理、諮詢協調、講師邀請、預算審查等。爲了讓計劃有效率地執行,更要藉着長期累積的人脈,解決先行預見的困難,省下許多預算支出。這些連結看似免費,但實際上卻是提案教授辛苦經營成果

學生享受了便利,卻忘了便利後的人際關係,甚至錙銖必較。使用公費支付無償擔任司機導遊友人餐費,本是合情合理的友善舉動,卻被誤認爲不當支出。除此之外,更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彷彿取得的服務是理所當然。如秉持着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每位參與的學生都是既得利益者,殊不知理所當然的背後需要多少經驗累積與默契培養。

我們所認爲的理所當然,肯定不會是別人的理所當然,許多類似的故事每年不斷地在學校園裡發生。走出教室外的學習,絕對不是學生打包好自己的行囊那麼輕鬆愜意。學校應該開放由參與學生完成所有連繫瑣事,讓每個人親身體驗其中難處。先讓學生心中的理所當然轉變成同理心,體驗學習已經帶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效益

作者張權,在臺完成基礎教育,赴美就讀大學及研究所,並於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取得語言博士學歷。多元文化生活歷練專業訓練,對社會、文化及語言觀察有高度興趣,對時事議題亦有獨到見解。目前固定在visionthai.net發表文章,探討泰國政治社會現象。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