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守藝人”:雕刻時光記憶涌動“新國潮”

張克勤正在展示他製作木板年畫。 於晶 攝

中新網中衛2月16日電 題:年畫“守藝人”:雕刻時光記憶涌動“新國潮”

中新網記者 於晶

中國古代,“年”是一種怪獸,是對人在一年中最大的考驗。只要跨過了“年”,便會迎來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因此,古人會以在門上門神的方式,擋住邪魔

年畫,便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的民間藝術之一,也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2月16日,記者來到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鎮羅鎮關莊村探訪78歲的鄉村年畫手藝人張克勤老人,感受年畫的魅力

張克勤正在製作的木板年畫。 於晶 攝

走進張克勤老人的家,冬日溫暖的陽光灑在工作臺上,老人正在整理着年前印刷好的文財神畫像。“正月初五迎財神,咱老百姓年俗還在,我這手藝就得接着幹下去。”張克勤樂呵呵地說道。

記者看到,老人家牆壁上掛着裱裝好的各種題材木版年畫,無論是形態逼真的神像,還是線條細膩輕柔,色彩鮮豔紛繁的山水畫,都散發着傳統手工技藝的特有魅力。從小就學習製作木版年畫的張克勤說,以前在漢族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百科全書

木版年畫歷史悠久,相傳在漢代即已出現,宋代稱之爲“紙畫”,明代則叫“畫帖”,至清代正式定名爲“年畫”,內容包羅萬象,風格多種多樣。木版年畫的題材以神話人物、民俗故事吉祥圖案等爲主,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種製作工藝,以線條粗中有細、色彩絢麗、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爲特色

張克勤告訴記者,年畫製作的頭一道工藝是起稿畫樣;第二道工藝是雕刻木版,將畫稿貼於梨木表面,使用自制的刻刀進行雕刻;第三道工藝是手工印刷,用特製刷子沾上顏料均勻地塗刻板上,然後覆蓋上優質熟宣紙,刷壓平整後,再換其副板,印另一種顏色。複雜的年畫有時需要重複這樣的步驟四到六遍,並且對其精準度要求極高。

“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老一套的年畫了,認爲‘太土氣’,加之木版年畫做起來程序複雜,所以傳承製作木版年畫的人越來越少。”張克勤說,他認爲,木版年畫是老祖宗的東西,丟不得。自己作爲木版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希望能將這項技藝好好傳下去。

爲了能更好傳承木版年畫,幾十年來,張克勤殫精竭慮,不僅踏遍全國各地挖掘蒐集古版年畫,還耗費多年時間夜以繼日復刻雕版,重印了300多種年畫。張克勤表示,對傳統文化最好的繼承和發揚,不僅要把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地繼承下去,還要將傳統的技藝融進現代生活中,做出“色道純、線道工、味道正”的新作品。

年畫之於新年,彰顯的不僅是年味兒,更是沉甸甸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時代在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沒有變。挖掘傳統文化、把年畫傳承好並有所創新,是年畫手藝人的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