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爲什麼愛上養OC?

*本文爲《半月談內部版》2024年第11期內容

OC是原創角色(Original Character)的縮寫,過去單指原創作品裡的角色,如今逐漸演變成一種角色“養育”生態。OC可以隸屬於任何種族,經歷任何故事,這些均由養育者本人搭建,網友仔貓將OC總結爲“換裝紙娃娃的賽博版”。

OC怎麼養?

養OC以女性學生羣體爲主,有的養育數量不止一個,她們通常把OC當成自己的孩子、家庭成員、朋友或自己。微博超話關於OC的帖子有5.3萬,超過15萬人加入OC討論組。

養OC需要用畫筆設計出OC的具體形象,用文字編織OC誕生、成長的故事,或製作動態的手書(用諸多手繪圖製成的動畫視頻)。如果養育者本人沒有繪畫、語言組織、製作視頻的能力,也可以僅提供角色“概念”,以付費約稿形式讓圈內畫手、寫手代工。

“朋友們都在養OC,OC已經成爲一款‘時尚單品’,如果我不養,沒有OC參與社交,就不能融進圈子。”大學生小慈說。她將自己養育的OC稱作“女兒”,隔三岔五向畫手約稿繪製精美的服飾立繪,每次約稿金額上百元,給“女兒”添置新衣。“我家美麗的孩子就應該多穿漂亮的衣服,大不了自己少吃兩頓。”

談及給“女兒”花費真金白銀,小慈認爲“非常值,一點也不心疼”。她表示,自己和周圍一些朋友持相近觀點:對原生家庭培養自己的方式不滿,想重新養一回自己。“我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至少要讓我‘女兒’過一個圓滿的十八歲成人禮。”爲策劃“女兒”的生日會,小慈光是向畫手、寫手約稿就花費了上千元。

圈子小,風險不少

OC約稿涉及真實金錢交易,擔保環節薄弱,幾乎全憑交易雙方的口頭承諾,極易出現跑單、欺騙等狀況。

畫手B是圈內小有名氣的畫師,小慈欣賞她清新的畫風,曾多次找她給“女兒”繪製新圖。B的工作檔期排得滿,出圖往往需要等半個月甚至更久。即便如此,由於她的畫面質量高、“氛圍感”強仍一位難求。

那麼,畫手B就能躺着賺錢嗎?實際不盡然。“剛開始接OC約稿時,拖欠費用、吃霸王餐的情況見過幾次怕了,之後只敢接熟人的單子。”畫手B說。

OC作爲養育者個性的投射,自然不可能都是健康爽朗的性格。“有的單主OC背景設定比較陰暗,負能量爆棚,還有的提出‘擦邊’需求。我的原則是不接這種單子,但圈內也有這種OC圖小範圍傳播。”畫手B說。

此外,養OC還可能涉及情感糾紛。“大家都養OC,相互之間會攀比:我給我‘女兒’花了多少錢,她給她的OC花了多少錢,誰的OC戀愛了,誰的OC不跟誰的OC玩了……都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的OC,覺得自己的OC‘很蘇’(形容舉止、外貌極具魅力,讓人全身酥軟),從而喜歡上自己。”小慈說,“這跟‘飯圈’的社交邏輯差不多,很容易吵架。”

AI磨滅了“純粹的愛”?

猶如魔法一般便捷高效的AI繪圖工具,在OC圈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有OC養育者認爲,完全由機器生成的OC圖磨滅了對角色純粹的愛。也有觀點認爲,用金錢購買OC的立繪、文字故事和手書,不屬於養育者自己的勞動,同樣不能代表對角色真心實意,跟AI相比,不過是機器和人工的區別,誰並不比誰“高貴”。

圈內被稱作“法師”的AI繪圖工具使用者,憑藉“吟唱”一行行代碼就能呈現出OC圖,既快又華麗精緻,價格更低,在一些社交平臺受到追捧。

畫手B及其同行則對AI繪圖工具深惡痛絕:“AI正逐漸擠佔我們的生存空間,特別是個別平臺明目張膽把我們的OC餵給AI。每件作品都是畫師的血和肉,我們不願看見OC變成AI製品的一部分。”

半月談記者:鄭雪婧

原標題:《OC,養一個“畫中人”當“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