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牀與DNA有關? 丹麥研究: 基因組合影響40%

▲受尿牀困壤青少年也有2%。(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父母都擔心孩子尿牀是因爲心理壓力,但是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醫院醫生瑞提格(Soren Rittig)針對4萬名丹麥兒童進行研究,發現「尿牀」很有可能不是因爲心理因素,而是因爲「生理」,同時也發現,有一種基因組合會讓孩子尿牀的可能性增加40%。

綜合外媒到報導,一般來說,兒童大約從5歲開始,就不會再尿牀了,但也有5%的兒童到10歲依然會尿牀。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醫院醫生瑞提格(Soren Rittig)與團隊一同研究了4萬名丹麥兒童,發現其中有4000人受尿牀問題困擾,醫生也已經幫他們開藥。

據報導,研究團隊在分析尿牀和不尿牀後,從這2個不同羣體的DNA發現, 尿牀的兒童身體有6個遺傳基因變異,驅使尿牀的可能性增加。瑞提格表示,如果這2個區域都有出現基因變異,那尿牀的風險增加40%;這項結果無法解釋所有尿牀問題,但這項研究相對重要,因爲它表明了尿牀不會只是心理因素,家長也不須責怪孩子。

據瞭解,這項研究將會於9月在羅馬舉行的「國際兒童尿控協會」上發表。英國兒童腸與膀胱健康機構 (ERIC)則表示,雖然兒童夜間尿牀並不會直接受到心理因素影響,但是心理壓力可解釋,爲什麼兒童沒尿牀一段時間後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