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行爲佔河川污染比例5-15% 環署推綠色資材

聯合國訂每年的12月5日爲「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WSD),環保署今(24)召開記者會藉此機會呼籲農業界善用綠色防治技術,避免土壤侵蝕以及農業污染河川水質,呼應今年土壤日「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的主題。(李柏澔攝)

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範致豪。(李柏澔攝)

化學肥料因爲快速、方便、有效,導致大批民衆使用,然而化肥容易隨着水分流失而污染環境,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範致豪表示,農業肥料的沖刷臺灣河川污染源比例約5%至15%,若肥料搭配生物菌劑與生物碳的「綠色資材」,除了可提升土壤肥力增進植物吸收,更減少50%的污染流入土壤與河川。

聯合國訂每年的12月5日爲「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WSD),環保署今(24)召開記者會推廣農業界善用綠色防治技術,避免土壤侵蝕以及農業污染河川水質,以呼應今年土壤日主題「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

根據聯合國資料統計,2050年全世界將有90%以上的土壤肥沃度降低,地球自然形成2到3公分的土壤更需耗費千年之久,目前全球已有30%以上的土壤肥沃度逐漸降低,而土壤的侵蝕也將導致作物產量減少50%。

範致豪指出,臺灣氣候多雨,化肥容易遇水沖刷,一旦下雨就得重新施肥,所以用量十分龐大,各種化肥如硫酸銨等會對河川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初步統計,農業地區對臺灣河川污染貢獻比例約5%至15%。

範致豪說,一般講的「綠色」泛指對環境友善的物質,若在農業上能夠找到一些跟環境更有協調性、就能夠幫助替代過往使用可能威脅環境的物質,對環境品質除了有幫助,也大大降低每次降雨沖刷把這些物質帶到河川造成的污染。

以生物菌劑這綠色資材來說,作物生長基本元素會在土壤孔隙中流失或被保留,像溶磷菌菌種混拌在其他的肥料中可強健根系吸收的能力、改善土壤酸鹼值,也能透過根系進入植物體增加對營養元素吸收的能力,除了可提升土壤肥力增進植物吸收,更減少50%的污染流入土壤與河川,下游河川承受水體的品質也能獲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