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建國》別用政治對抗經濟規律
圖爲大陸臺資企業產品展銷會,充分展示30年來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成果。(中新社)
蔡英文總統連任就職演說在「國家建設工程」四大面向中,用最大的篇幅先談「產業與經濟發展」,然而,通篇說法避重就輕、不接地氣,因爲完全看不到兩岸經貿往來對臺灣經濟成長的貢獻,以及大陸市場對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4年前,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強調,要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擺脫以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4年下來,臺灣對大陸出口在總體對外貿易出口的比重,一直維持4成左右,兩岸貿易順差對臺灣GDP的貢獻度總在15%以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兩岸貿易依然增長,對大陸出口佔總體出口的比重更創了新高。這些事實不面對,如何接地氣地規畫臺灣的產業和經濟發展?
再談「新南向政策」,喊得震天價響,結果卻是雷大雨小。這4年來,臺灣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幾乎是原地踏步,反而是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突飛猛進。以中國大陸爲核心的東亞區域經濟板塊,將會在全球脫鉤的聲浪中,形成人口最多、品項最全、成長最快的區域生產網絡,RCEP的啓動更會加深這個生產網絡的融合發展。臺灣即將成爲這個經濟板塊的門外孤兒,這個邊緣化的重大危機該如何面對與突破?在蔡總統的演說中,我們看不到應有的着墨。
蔡總統的產業發展策略首先提到要用國內需求來帶動產業發展,相信許多企業家看了之後只能搖頭嘆息。臺灣的市場規模如果能成爲產業發展的基礎能量,就不需要像過去這麼辛苦地開拓海外市場。以對外貿易帶動產業和經濟發展,是規模較小的經濟體無法逃脫的宿命,也是順應經濟規律必須依循的法則。想要用政治操弄對抗經濟規律,傷害的是臺灣有限的經濟動能,受害的是臺灣衆多的庶民百姓,吃香喝辣的綠營權貴們,真的有爲民衆着想嗎?
蔡總統雖然表示要尋求兩岸的和平穩定,但實際的戰略規畫恐怕還是往「聯美抗中」傾斜,問題是,如此的規畫是不利於臺灣產業和經濟發展的。臺灣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是對美國出口的3倍多,大陸每年新增的經濟量體是美國的兩倍以上,臺灣的經濟出路到底是在一衣帶水的海峽對岸,還是遠隔重洋的美國,還不夠清楚嗎?不肯面對現實,無法接上地氣,臺灣是不會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