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路上,他詮釋着黨代表的責任與擔當
這是一次精彩的亮相。全軍政治教員比武,他娓娓道來,講信仰的力量、講戰士的情懷、講衝鋒的姿態,走心的授課打動評委,被評爲全軍“四會”政治教員標兵,榮立一等功。
這是一串堅實的足跡。變革路上,他引領官兵堅定改革、投身改革,把營隊建設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防線。
他叫巴興,遼寧撫順人,2006年11月入黨,2009年6月入伍,歷任排長、副指導員、指導員、組織幹部股股長等職,現任解放軍32118部隊邊防某營政治教導員。
從軍路上,巴興決心成爲“播火者”
播灑真理陽光、拉直官兵心中問號,是時代賦予黨代表的神聖使命。巴興始終將此銘記於心,立志做強軍路上的“播火者”。
針對青年官兵特點,巴興精心整理了200多個官兵身邊故事作爲理論授課素材,廣泛開展討論辨析、互動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認識。他還堅持做到課前“三想”:想想臺下是誰?心裡想的是什麼?想聽什麼?
“讓官兵心中灑下陽光,自己心中要有個太陽。”爲此,巴興潛心研讀120多本理論書籍,認真學習了100多個全軍優質教案,反覆揣摩優秀教員的授課錄像,總結梳理了精細讀原文、紮實悟要點、人人上講臺等理論學習“八步法”,得到了上級的認可並被推廣,在連隊中形成了濃厚的理論學習氛圍。
深耕理論沃土,築夢百里邊防。這些年,巴興先後爲邊防官兵講授500多堂理論課,官兵們都說他的課生動貼切,富有哲理,聽了讓人心裡亮堂。
巴興作爲全軍青年典型與一線官兵分享成長體會。葛磊 攝
“對軍人來說,打贏是天職。”巴興認爲,點燃官兵心頭狼煙,把使命刻入心田,是一個黨代表義不容辭的責任。爲此,他廣泛開展“學近代屈辱史看軍人的職責、學革命戰爭史看黨的宗旨、學改革發展史看黨的功績”活動,堅定官兵信仰信念,激發使命擔當,帶領全營上下叫響“爲祖國守邊、爲英烈守魂、爲民族守尊嚴”的口號。
營中曾有一位自覺資質一般的上等兵王猛,平時執勤不用心、訓練不賣力。對此,他總是自我安慰:訓練不用靠前,及格就行,執勤不用太累,平安就行。
某天,巴興帶他例行巡邏。走過鴨綠江大橋時,巴興講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日本中佐喬裝乘火車從這裡進入中國後,被東北富饒的土地驚呆了,連續兩天兩夜炮製“九一八”事變計劃。這個人叫石原莞爾……
一次例行巡邏成爲一次心靈洗禮,讓深受觸動的王猛認識到了“哨位即戰位”,邊防軍人眼裡要始終有敵情,腦子要時刻想着打仗。某個漆黑的夜裡,一個黑影突然閃過……正在執勤的王猛靈活處置,及時制止了一起黃銅走私案件,得到了上級的通令嘉獎。
隨後,一個個“王猛”在巴興的悉心教導下茅塞頓開。兩年多來,一營共成功處置邊情20餘起,上報有價值情報信息200餘條。
把使命聚過頭頂,將利劍拉在弦上,使能打勝仗化作兵之味、士之氣。近兩年,該營制定了管邊控邊、應急處突等10多個預案,確保一切工作都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該營配發的4種新裝備都在全旅率先形成戰鬥力。官兵都說,跟着這樣的黨代表,肯定能打勝仗。
巡邏路上用小故事緩解戰士巡邏的疲憊是巴興常用的“伎倆”。葛磊 攝
變革路上,巴興積極成爲“先行者”
上士楊國慶原是一名船艇兵,2017年5月,一紙整編命令讓這名搏擊大海的船艇尖兵上了岸,曾經練了十幾年的專業技能一下子派不上用場,他一度很不適應,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
戰士急,巴興更急。他強烈意識到改革轉型考驗的是每名軍人的忠誠和擔當,只有不懼困難、奮勇向前,才能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人高馬大的高盧人與手拿彈弓的腓尼基人、舞棍弄劍的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你認爲誰能打贏?”針對官兵現實思想反映,巴興精心準備了一堂改革強軍專題教育課,別樣的開場白,一下就讓臺下官兵來了精神。
“轉型關鍵在轉觀念,首先要跟過去的自己告別,最難破除的是舊有思維習慣,思想跟不上趟就會掉隊。”聽着巴興娓娓道來,戰士們豁然開朗:“戰爭不僅是武器的較量,更是戰鬥模式的對壘,面對世界軍事變革浪潮,不改革就意味着被淘汰,不轉型就意味着落後,只有勇於面對一己之失,服從大局,從頭再來,勇於進取,才能在改革強軍征程中有所作爲。”
心結一旦打開,便會生出無窮動力。30多名像楊國慶一樣的老兵主動扔掉“資本”,將本領“歸零”,從頭學起,從基礎練起,一步一步在新的崗位上實現着“華麗轉身”。
巴興將十餘載青春獻給邊關冷月,守百里國境線和平安定,給一座座“活界碑”熔入忠魂,助一茬茬戍邊人建功圓夢。邊防一營的官兵們發自內心地說:“邊關雖苦,但在這裡能夠快樂成長;哨位雖小,但在這裡能夠實現價值,將來無論走到哪裡,一營永遠是我們夢想啓航的地方!”(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