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向右轉?週三青年日座談 探討極右派興起趨勢與世界政治

▲週三青年日座談,探討極右派興起趨勢與世界政治。(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臺北報導

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表示,過去普遍認爲年輕人會傾向支持進步與改革的左派立場,但歐美民主國家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蔘與激進和排外的右派激進活動,顯示青年對既有體制的失望。他認爲,極端政治會破壞民主的開放性與多元性,臺灣青年朋友應該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與多元價值。

Y’s Day「週三青年日」14日晚間舉行青年座談,主題爲「全體向右轉?極右派興起與世界政治」,董思齊是在這場座談中,做上述表示。同場受邀與青年分享觀點與想法的學者專家,還包括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蕭育和﹑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玉皙、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以及福和會青年部主任周德望。

董思齊表示,近年來在許多老牌的民主國家中,一股極端的民粹勢力崛起,讓極右派政黨獲得勝利的同時,也對民主社會中的多元價值帶來嚴峻的挑戰。

他也提醒,極端政治會破壞民主的開放性與多元性,臺灣青年朋友應該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與多元價值,同時也應勇敢表達自己的左右立場,進行理性的政策思辯,以此激發更多思考與行動,爲臺灣尋求一條更加深化民主與持續成長的道路。

▲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蕭育和。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蕭育和以歐洲爲例指出,義大利是歐洲與全世界的風向球,2022年義大利的極右政黨兄弟黨上臺,反映了歐洲極右翼勢力從歐洲邊緣逐漸進逼到歐洲心臟地帶,而現今的極右翼政黨也已成爲有實力、有執政能力的政治勢力,致使20世紀初政治學上對「極右」的定義也在今日受到挑戰。

蕭育和表示,政治光譜的左右在歐洲有特定意涵,極右翼其實是對於第三條路的反動,與民粹一體兩面,反映了自由民主體制的危機,以往認爲進步議程可以團結社會,但社會氛圍的改變反映了年輕世代中的價值分歧與衝突,顯示進步議程無法成爲社會團結的基礎,也與極右翼現象有緊密關聯。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玉皙認爲,極右不等於右派,現今歐洲極右派套不進傳統左右派分類,極右派的唯一共同主張是「反移民」。一篇經濟學實證研究分析1988年至2016年的歐洲選舉結果,發現極右派的得票率與當地非白人移民數量呈現正相關,細究其原因,顯示歐洲的移民議題背後的階級問題。另外,極右派在歐洲的興起也不是最近兩三年,一直以來都能看到相關趨勢,若將目光拉回臺灣,她認爲,左右派的辯論不應以統獨、藍綠、進步或保守來畫分,必須要有更嚴謹的討論。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玉皙。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指出,左右的基本分類是既得利益者與被既得利益者,着重在分配議題的討論。貧富差距的分歧讓少數有錢人在制度保護下受益,而冷戰後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更是剝削了國家的中產階級,促使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反而越反移民。移民是經濟國家的支柱,但同時帶來政治騷動,當國家的分配出現問題,民粹主義也會接着出現,「臺灣不應認爲經濟好、科技好,就可以滿足年輕人對現況的不滿」,年輕人如果不能透過教育、社會、薪水等獲得滿足,就會透過反動的方式破壞現狀,將是民主政治最大的警訊,必須謹慎看待。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左右派是相對觀念,極右派英文爲「far right」,在政策上混合很多面且較爲極端,如美國的極右派便強調一切以美國白人爲主、美國優先,並主張孤立主義,應把資源留在美國。

陳方隅認爲,川普的崛起是美國分歧的產物,這個現象加深了分歧本身,形成「進步價值」與「傳統價值」的對立,如果探討美國政治討論只淪於「身份政治」的話,他覺得很可惜,也希望未來臺灣有更多經濟與社會議題的辯論。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福和會青年部主任周德望。

福和會青年部主任周德望認爲,極左派與極右派在本質上可能是相同的,政治光譜上的中間比較屬於個人,偏右偏左是次級團體的認同,而國家認同則是極左與極右,其中的「極」即是極權的意思。

周德望指出,「右派的核心價值是自由,而左派核心價值是平等」,兩者在某種程度來說雖是對立價值,但僅是政策優先排列問題。政策不應因人廢言,保守價值也可能有其意義,重點是對於對方的寬容,希望臺灣的議題不一定都要與中國掛勾,而能更多以左右派的角度與國際接軌。

在這場座談談結束後,學者專家們也和現場的青年針對極右派政黨對於多元秩序的挑戰、極右派政黨對國家認同的影響、臺灣政黨的右派與左派分類、歐洲極右派對於臺灣的意義、臺灣統獨與左右派的區分、左右派如何以國際合作劃分等問題,一一進行探討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