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政左經右 香港鉤住中國與世界

旺報社評

香港迴歸中國25週年,大陸央行與香港證監會、金管局聯手推出「互換通」,以便利外國投資者經由香港參與大陸金融衍生品投資。「互換通」是中港間已運行5年的「債券通」之補充和延續,並非如2003年CEPA般的重磅刺激政策,但北京在七一時間點釋出這項利多的本身,具有力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象徵意義。

協助陸資走出去

香港與大陸開啓「互換通」,主要目的是降低跨境投資、融資成本,實質目的是吸引更多境外資本以香港爲跳板進入中國市場,這個邏輯貫通1997年以來北京對港經貿、金融領域的幾乎所有政策作爲。2014年和2016年滬港通、深港通先後啓動,中國大陸資本與海外資本以香港爲平臺的雙向投資管道得以打通,去年兩地「跨境理財通」啓動,大陸和香港的個人投資者也可以在指定範圍內相互購買對方的金融理財產品。可見,香港仍是大陸對外開放的「窗口」,但「窗口」的功能已發生了改變。

首先,香港的角色將由貿易中轉轉型爲資本仲介,接軌歐美的普通法制度和金融管理架構是香港得天獨厚的基礎,長期不會變更。近幾年隨着北京對香港加強管治權,特別是《香港國安法》

的推行,國際輿論一直存在「一國1.5制」乃至「一國一制」的擔心,但習近平在今年七一講話中強調香港實行普通法不變、適用國際規則不變,意味北京主導的國安立法只針對特定政治對象,國家安全得到保障後,就會全力鞏固和維護香港與歐美接軌的法治和市場環境,確保香港擁有國際金融中心的「硬體」和「軟體」。

其次,香港對大陸經濟發展的意義不再只是「引進來」,正在逐漸協助北京全球政經戰略「走出去」,換言之,香港將扮演大陸「借船出海」的角色。過去40年間,已開發國家及港臺、海外華僑資本透過香港進入中國大陸,帶給大陸產業鏈、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造就了大陸經濟奇蹟。如今風水輪流轉,大陸國有資本、社會資本正在尋求海外投資項目,但由於制度、法律和語言文化障礙,大陸對海外直接投資標案往往遇到困難和阻力,香港憑藉多元國際化優勢,將爲陸資「出海」提供配套服務。

俄羅斯的避風港

人民幣國際化亦是香港「借船出海」的重要功能。去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首次發行50億港元離岸人民幣綠色債券,超額認購近3倍,深圳市政府也在香港發行同額度的離岸人民幣債券,超額認購近2.5倍,這是有史以來首個大陸地方政府在境外發債。海外機構投資者踊躍認購在香港上市的人民幣債券,一方面反映出香港開放、透明、國際化的金融規則,有助於降低外資對直接投資大陸的風險意識,另一方面也說明外資對大陸經濟仍有一定信心。新開啓的「互換通」也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更向前一步。

中國大陸與西方世界關係緊繃,尤其是美中世紀性競爭關係的確立,再加上疫情下「與病毒共存」的新加坡率先恢復國際交往,給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帶來不小威脅。但有一個跡象值得重視:俄烏戰爭後,俄羅斯聖彼得堡交易所計劃買賣香港上市企業股票並以港幣結算,以繞開西方的金融制裁。假如西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容許俄羅斯透過香港進行融資,說明在新一輪「動態平衡」的國際政治版圖上,香港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和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通話,不僅預示距離雙方互撤關稅更近一步,也釋出雙方無意經濟「脫鉤」的訊號。一旦北京與西方領袖做出「掛鉤」的理性抉擇,香港就能幫中國繼續「鉤住」世界。香港擁有西方法治市場環境的獨特優勢,而臺灣也擁有高端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優勢,香港能「鉤住」中美,臺灣亦然,這是確保臺海和平穩定、遠離戰爭災難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