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首都的水“活起來”

原標題:北京市大力推進濱水空間開放共享,讓市民親水樂水成爲常態(引題)

讓首都的水“活起來”(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蔣菡

閱讀提示

近年來,北京市水務系統大力推進濱水空間開放共享,市民親水、樂水成爲常態。春花爛漫世界, “春水滿京城”給首都市民帶來了美好的體驗。

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之洲(樹村段)濱水綠廊的一處生態島旁,遊人經常能看見兩隻黑天鵝帶着它們的5個“娃”戲水,“能這麼近地觀察黑天鵝真是太好了,太治癒了!”市民王女士說。

目睹設計中的場景成爲現實,北京禹冰水利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景觀所副所長趙波濤也很“治癒”。“它們主要在淺水區棲息生活,喜歡在島上活動,我們設計的生態島靠近河岸,離人比較近。”他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去年國慶期間清河之洲(樹村段)開園,當年底有8只黑天鵝飛來這裡,其中有兩隻留了下來,今年3月初孵出5只小天鵝。

近年來,北京市水務系統大力推進濱水空間開放共享,市民親水、樂水成爲常態。春花爛漫世界, “春水滿京城”給首都市民帶來了美好的體驗。

打造生態河道

近期,京城熱門打卡地“海棠花溪”遊人衆多,河道兩旁繁花似錦,花枝延展向水面,河面映襯着海棠花,片片花瓣漂浮於水面——“海棠花溪”由此得名。“海棠花溪”位於東土城溝河道兩岸,種植了各類海棠28種近5000株,是北京市海棠花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廣、株數最多的地方。

“東土城溝原來是元大都廢棄的護城河,水面呈現灰白色。”北京市水務局城市河湖管理處土城管理所趙鵬介紹,東土城溝爲排洪河道,他們通過調整運行水位營造水環境景觀,以滿足市民親水和生態需求。據悉,該所還聯手科研單位,在東土城溝河道內選取有代表性的位置試行建立生態實驗區,利用河道淤積物營建生態小島,種植菖蒲、鳶尾等水生植物,形成淺水穿流的生態河道,吸引成羣的野鴨棲息覓食。

在河邊漫步已經成爲不少京城市民的休閒常態。3月30日至4月14日,春季花朝節和國風文化日活動清河之洲舉辦,爲市民帶來一場國風文化盛宴。清河是北京實施“西蓄東排,南北分洪”防洪策略的北分洪通道和重要的景觀河道,“既滿足周邊居民親水近水的需求,又注重景觀綠化與步行、騎行系統的連貫暢通,爲市民健身休閒提供好去處。”北京市清河管理處公共事務科科長張博說,“治理之前的清河是典型的‘兩面光’河道,僅能滿足防洪排水和簡單的居民散步功能,而現在正着力探索通過打造以河流爲核心的城市生態綠廊,引領城市有機更新。”

喚醒河流的“生命力”

過去的清河不是這樣的。“清河名爲‘清’,但最早給人的印象卻是‘髒臭’。”張博說,他2012年剛參加工作時,下游河道有很厚的淤泥,每天一過中午,河道內就會有污水排入,惡臭難聞,“究其原因,是清河流域人口遠超規劃預期,排污量大幅增加,配套設施建設滯後,導致污水直排問題日益凸顯。”

聚焦最迫切最突出的水環境問題,2013年北京市出臺了第一個“三年治污行動方案”,對清河污水直排問題治理的根本措施,是完善再生水廠建設,並同步實施清河沿線截污管線工程。自2017年起,清河流域全面推行河長制,100多名河長走馬上任,流域內大大小小的河道全部納入河長制管理。“從‘河道治理’到‘流域治理’、從‘一家管’到‘一起管’、從‘管不了’到‘管得住’,清河流域整體水環境狀況持續提升。”張博說。

“還清”只是第一步,爲了有效利用這難得的城市水資源,海淀區編制了“清河七龍珠”行動計劃,將整體打造韌性安全的藍綠廊道、古今輝映的文化廊道、科創引領的功能廊道、健康宜居的活力廊道,力求以高質量的河道綜合治理來引領城市有機更新。

位於“七龍珠”第三珠的清河之洲是整個行動的先行示範區,據趙波濤介紹,清河之洲的改造的一大設計亮點是以精確計算防洪排水安全作爲設計根本,科學有序合理釋放濱水空間,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拉近人水距離,真正做到還水於民,並拓展河道的複合功能,發展水岸經濟,激活城市活力。

張博則表示,未來以河道提升帶動周邊的水務、園林、市政、城市更新綜合提升,達到“喚醒河流生命力,構築濱河新生活”的目標。

多元化的親水體驗

“五一”前夕,首都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組織主題爲“溫榆煙火氣·春風十里香”的系列活動,包括實景數字劇本遊《故城探險記》、探秘蘑菇神奇世界的《“菇”勇者》等12大板塊。“我們希望遊客運用雙手去體驗,發動大腦去創意,感受一草一木帶來的驚喜。”該公園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房華說。

溫榆河公園是北京重要的防洪通道和生態走廊,規劃河湖水面350公頃,景觀用水全部使用再生水。該公園通過打造文化體驗、農耕體驗、美食體驗、自然體驗、公益體驗和創新體驗場景,爲遊客帶來更豐富多元的樂趣。

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正在造福首都民生。北京市統籌實施污水處理設施能力提升和水環境精細治理,累計整治亂建亂堆問題1200餘處,拆除違法建設超過100萬平方米,一大批侵佔河湖生態空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新生違法建設實現動態清零。與此同時,通過加快實施河湖生態環境復甦,北京市五大主幹河流時隔多年連續三年貫通入海,桃花水母、黑鸛等珍稀物種頻現多個水域,很多河流、湖庫成爲鳥類遷徙的驛站和棲息的樂園,水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城鄉河湖再現水清岸綠的景象。

北京市還大力推進濱水空間開放共享,大運河京冀段實現遊船互聯互通,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朝陽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成爲濱水經濟新地標,“水+經濟”“水+文化”“水+體育”活動精彩紛呈,河湖空間成爲展示城市獨特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間。北京市正在逐步改寫水資源被動適應城市無序擴張的發展模式,加快建立起水與經濟社會和城鄉規劃建設相協調的人水關係,初步探索出北方水資源嚴重緊缺超大城市治水新路徑。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