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二評在線教育:在線教育首先要教育“在線”

圖源於圖蟲創意

編者按

繼中紀委發文點名在線教育後,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評論分別在1月25日、26日發文,就行業大規模的營銷投放、虛假宣傳和誘導式推廣等問題做出評論,並指出,在線教育機構無論融資規模有多大,都不能背離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學研發上,守住服務的質量底線。

日前,針對在線教育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頻頻出現的問題,如平臺存在低俗有害信息、超前超標培訓、收費高退費難、過度營銷盲目擴張等,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近日發佈了《誰在辦?怎麼管?資本漩渦下的在線教育》一文,並提到,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校外線上培訓管理工作,按照黨中央的部署要求,會同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校外線上培訓規範發展。

此外,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佈的《2021年“守護安全 暢通消費”消費維權年主題宣傳提綱》中,在線教育培訓被納入重點關注領域。

以下爲人民日報評論:

在線教育首先要教育“在線”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圖源於人民日報評論

隨着寒假來臨,朋友圈、短視頻、地鐵公交、樓宇電梯……目之所及,隨處可見在線教育的營銷廣告。誠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育迎來爆發式增長,但與此同時,虛假宣傳、燒錢式營銷、誘導式推廣、課程質量欠佳等問題也浮出水面,不少消費者深受其害。在線教育,在線只是形式,本質還是教書育人。如果背離這個本質,在營銷誘導上一味燒錢卻在教學質量上偷工減料,在賺快錢上下功夫卻在謀長遠上沒打算,只會失去消費者的信賴,斷送行業未來。守初心者行自遠,在線教育也不例外。行業加強自律,監管保持“在線”,才能讓在線教育給教書育人帶來廣闊的可能性,也爲數字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人民日報新語:在線教育,莫背離初衷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丁雅誦

對於在線教育機構來說,無論融資規模有多大,都不能背離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學研發上,守住服務的質量底線。

近日,一名“老師”同時出現在幾家在線教育機構的網絡視頻廣告中,有時自稱“教了一輩子數學”,有時又說“做了40年英語老師”,引起廣泛關注。媒體調查發現,這名“老師”實則是廣告供應商找的演員。

近年來,在線教育快速發展,特別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行業按下了發展的快進鍵。截至2020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疫情防控期間,多個在線教育應用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千萬以上。

應該看到,在線教育對於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個性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育是確保“停課不停學”的重要途徑。藉助在線教育,大山裡的孩子能夠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教育管理者也能夠從海量數據中獲取教、學、評、測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指導和優化教育教學。

與此同時,在線教育的一些“火熱”表現也引起了人們的擔憂。過去一年,多家在線教育機構融資金額屢創新高。從冠名熱門綜藝到贊助跨年晚會,在線教育機構的廣告投放量迅速增長;課程優惠力度令人咋舌,“49元33節課,再包郵送教輔材料”“19元20節課,另享受價值499元大禮包”;依靠套路製造焦慮,誘導家長搶課買課……在互聯網營銷模式驅動下,在線教育能否保證教學品質、授課效果,令不少家長擔憂。

在線教育,要想走得快也走得穩,既需要企業與行業的自律規範,也考驗着相關管理部門的智慧與魄力。

對於在線教育機構來說,無論融資規模有多大,都不能背離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學研發上,守住服務的質量底線。

對於相關管理部門來說,面對在線教育領域的新現象、新問題,要及時研判,形成合力。嚴格落實教育部等六部門此前印發的《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加強多渠道日常監管,嚴格審查把好入口關,及時更新黑白名單,同時對違法違規機構曝光警示、形成震懾,讓“一人扮演多重角色”的虛假宣傳事件不再發生。

無論科技怎樣進步、時代如何發展,教育的本質不會發生改變。在線教育行業不能偏離“教育”二字。在課程品質、教學能力、個性化教學上下功夫,用優質服務留住用戶,如此,在線教育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