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湯釗猷:要奉獻,也要享受

爲家庭、爲國家、爲世界奉獻;人生多彩,也要享受。

2023年初冬,早上,走進中山醫院湯釗猷院士的辦公室。滿室明亮,一株綠植挺拔亮眼。他從辦公桌前起身,身着藏青色西裝、灰色開衫、白襯衫,繫着藍色領帶,微笑着從透過落地窗的陽光中穩步走來,那一瞬,冬日的涼意頓消,溫暖如春。

他說,人的一生不易,離不開父母的艱辛、朋友的幫助、國家的培養。爲此要奉獻,爲家庭、爲國家、爲世界奉獻;人生多彩,也要享受。

93歲的湯釗猷院士,進入醫界七十載,在病人眼裡,他帶來“新的希望”;在世界面前,他預示抗癌“中國特色”。九秩之年,歷經風雨,披肝瀝膽。12月26日是他的生日,獻上綿綿祝福之際,且讓我們聆聽他的奉獻之樂與享受之道。

天倫之樂:虧欠家人,特別緻謝

2023年9月,《湯釗猷影集(人生篇)》出版。書中個人、妻兒等湯釗猷小家與父母、親家大家庭的照片,生動溫馨。秋日裡,他帶着新書遠赴四川,探望妻子的親友。足見他對親情的看重。

1958年,湯釗猷28歲,與大學同窗李其鬆喜結連理。沒有婚房,住宿舍,和家人吃了一頓飯,到杭州旅行結婚,回來給同事發幾顆喜糖,就上班了。1959年,他們的兒子出生。這一年很特別,新中國成立十週年,“五四運動”發起四十週年,湯釗猷加入中國共產黨。因此,他們給兒子取名“湯特年”。

一家三口

李其鬆是內科醫生,後來響應號召參加西醫學中醫,成爲中西醫結合醫生。湯釗猷同妻子一起接觸了多位中醫大家。

夫妻二人性格迥異,他內向,她外向,“倒可互補”。最重要的是互相關切。“20年前我腰椎骨折曾被誤診,她不認同,否定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湯釗猷一直覺得虧欠家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妻子晚年患病,他一直悉心陪伴照顧。

1958年,新婚,與妻子在杭州蘇堤

對兒子,湯釗猷尤感遺憾虧欠。“兒子從小到大,我沒管過,都是我愛人照顧。”兒子8歲時,妻子遠赴貴州工作,他自己剛由血管外科改行轉入肝癌領域,負責救治重患,“兒子吃飯睡覺都等不到我,只好自己到飯廳吃飯,自己從醫院回家,脖子上掛着鑰匙……”

當年的“虧欠”並未影響父子情深。湯釗猷說:“兒子對我很好,今年兩次回上海看望我。我們還一起游泳。”父子經常交流,且很深入。

大家庭其樂融融

2022年,湯釗猷著《中華哲學思維:再論創中國新醫學》出版,這是《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二部曲。在書中,湯釗猷以“中華哲學思維”爲基底,創新提出“三變觀”:不變、恆變和互變;探討用“三變觀”化解中西醫發展困境,系統思考如何創建中國新醫學。多年前,湯釗猷便開始從中國哲學中汲取養分,試圖總結出中華哲學精髓並應用於以西方哲學爲主導的現代科學領域,感覺難度頗大。這一過程中,“兒子的貢獻彌足珍貴”。爲此,他在書中向兒子“特別緻謝”。湯特年也發來一段評述,對父親的理解與敬重流溢字裡行間。

奉獻之樂:馬不停蹄,一馬當先

湯釗猷1930年出生,屬馬,人們對他的讚譽之詞自然想到“馬”。

馬不停蹄。鍾南山院士說,湯釗猷院士是控癌戰士,一生在肝癌的早防早治上馬不停蹄地探索,爲民而戰。

湯釗猷與鍾南山兩位院士

誠哉斯言。當今,體檢時通過一滴血檢測甲胎蛋白已成常規項目。上世紀60年代,學界尚鮮有人知曉,遑論重視。當年,“走進去,擡出來”,患者一旦被確診肝癌,就已是晚期。湯釗猷和“戰友”頂着風險和壓力,說服一名甲胎蛋白偏高、但身體壯實、腹部尚未摸到腫塊的男子開刀……此後,湯釗猷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沒有症狀的肝癌——小肝癌,後被國際肝病學奠基人稱爲“人類認識和治療肝癌的重大進展”。1979年,他獲得美國癌症研究所頒發的“早治早愈”金牌,上面特書中文。

無須揚鞭自奮蹄。湯釗猷採用多種療法的聯合應用,“大肝癌”也有可能變小,他大膽提出“將其縮小後切除”的思路,使“不能切除大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從0上升到近20%。

而對於教科書所言“轉移復發的肝癌病人不能再開刀”,湯釗猷再次表示質疑,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肝癌轉移模型。由於尚未大幅提高療效,他謙遜地將其稱爲“半件事”。

這就是湯釗猷前不久爲復旦學子講座的主題“我一生做成兩件半事”,也是他面對採訪低調地迴應“馬到成功”。這是一位科學家的嚴謹。

查資料中 郭影 攝

馬兒奮力向前,馬兒勞碌不停。湯釗猷現在體重68公斤,看往昔照片,判若兩人,有的用形銷骨立、“紙片人”形容並不爲過——他曾一度體重只有47公斤。然,孜孜矻矻,不覺苦辛。一如他迴應學子之迷茫,他說,“職業的選擇,首先考慮國家的需求,要有紮實的功底。”

一馬當先。他說,要讓人家看得起,就要有過硬的本領。要做一些別人沒有做過的事。1978年,他第一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從最後一場被壓縮爲“3分鐘”發言,到成爲焦點被名家追圍,贏得了同行尊重和國際話語權。那是他在國際上高光時刻的開始,他時刻記得自己來自“中國”,光榮屬於他和團隊!

回國時,他給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帶回兩樣東西:當時最先進的“蘋果”計算機和一籠當時國內沒有的、用於癌症研究的動物實驗裸鼠。他的辦公室擺設簡單,那臺古早計算機靜靜地立在玻璃罩裡,它連接着歷史與未來,承載了醫者的仁心與患者的期盼。

他說,自己享受奉獻之樂,給絕望帶來曙光。看到40年前的患者術後成爲百歲壽星,他欣慰;看到小肝癌患者結婚生子,他欣慰……

養生之道:遵循《周易》,亢龍有悔

湯釗猷的養生觀是“兩動兩通,動靜有度”。兩動是動腦子、動身體,兩通是二便通、血脈通。動靜有度目的不爲活長,而爲活好,活得有質量。

年逾九十,湯釗猷依然保持生活規律。每天6點起牀,隔天游泳,每次150米,基本不突破。早上吃燉雞蛋、一杯酸奶。不游泳那天,早上吃八寶稀飯、山芋、一個雞蛋。

去年湯院士做腸胃鏡,與中山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合影

此外,他還給自己安排不斷動腦的作業。耄耋之年,曾出版《消滅與改造並舉——院士抗癌新視點》等三本控癌戰的高級科普書,以及兩本展望醫學前景的書。寫作是動腦,動腦也有“緊張”的動腦和“輕鬆”的動腦,兩者要交替。比如出版影集就是“輕鬆”的動腦,對過去拍的照片進行選擇、加工,實際上是一種享受——享受興趣之樂。

他堅持閱讀,閱讀有助開闊思路,游泳有助保持健康,攝影有助人文積累。早年多看醫學“硬件”,晚年多看“軟件”,在他看來,中華哲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硬件與軟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最近在讀的書 郭影 攝

“我都93歲了,早已不開刀,也不查房,這樣也有助於騰出位置,讓年輕同道發揮作用。各種會議基本不參加。”如今,他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希望早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醫學以及貢獻於世界——中西醫互鑑。

年輕時,他就研讀《黃帝內經》,已經通讀三遍。多年來淺讀《周易》,如今遵循其中乾卦“上九:亢龍有悔”“人到老年切忌過度”,他說,就像已鏽跡斑斑的自行車,小心騎也許還可用幾年,不小心就可能馬上散架。游泳後回家他習慣喝杯咖啡吃點點心,休息,然後開電腦看郵件;中飯以軟食爲主,慢吃,邊吃邊看電視;午睡,起來寫點東西(每年出一本書),看參考消息等報紙;晚飯後只看電視劇,以歷史劇爲主,有時看戰爭題材。隔天上午到辦公室,寫點東西,接待來訪等。

西班牙弗拉明戈 湯釗猷 攝 2007年

歲月流逝,而情誼常在。是爲友誼之樂。張伯禮院士與湯院士爲友數十年,他說,“湯釗猷先生是醫生,更是思想家和哲學家,是敢於突破固有思想的學術泰斗。”美國肝移植先驅托馬斯·史達策曾在來信中說:“在美國外科協會的外籍榮譽院士中,沒有任何一位比您更值得獲此榮譽。您的工作在流逝的時光中刻下了印記,並將永遠爲人們所銘記。”

作者手記:一次握手,一次籤贈

湯釗猷的手,不大。甫一見面,主動伸手相握,溫厚,讓人感到真誠與踏實。這雙手,何其不凡,爲患者診病,做手術,查資料,做實驗,寫病例,著書立說,受獎也頒獎……

如何看待自己的手?他說:腦子加手,既有助於奉獻(如開刀),也有助於享受(如攝影)。哪一次握手最難忘?1987年,作爲14位有貢獻的科技人員之一,與鄧小平同志握手,小平同志說的三句話“人民感謝你們,國家感謝你們,黨感謝你們”讓他倍感欣慰與鼓舞。

湯院士說話聲音輕,茶杯在茶几上,他沒動過。臨別,請他保重身體,他說自己做過兩次甲狀腺手術,聲帶受了影響,提前服了含片。

電梯裡,值班員熱情地問候他。他熟絡地迴應:你快要回老家了。隨後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下次我簽好書你送給她。(郭影)

人物簡介

湯釗猷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肝癌研究學者,肝癌早診早治奠基人,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