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庭學科課程的啓示

摘自《人民教育》2012第九期

作者:孫曉梅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現代公民的支撐,而培養現代公民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在中小學校身上。在現代公民的成長中,需要提高文化科學知識、實踐能力、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這已成爲國人的共識。然而懂得生活科學的理念、愛生活會生活、會與人和諧相處,這些關係到人民生存質量的國民基本素質,並沒有引起社會廣泛的重視。

我長期在日本工作和生活,有較多的機會觀察他們的中小學校教育,有一些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在國民素質培養中去學習和借鑑。

在日本,中小學校教育的許多內容家庭生活的養成教育有關,剛入學的兒童要了解學校,建立人與人之間關係,養成自主自律的習慣,積累家庭經驗。如日本有些公立小學校的口號是:禮貌(打招呼)、掃除(衛生)、自學立志

禮貌——每個學生見到從身邊走過的人;都要喊:您好!有一天早晨,我遇到一個剛上學的小姑娘,在5米之外她就向我大喊:“您好!”等她和姐姐走到我跟前時,姐姐對我說:“失禮了,妹妹聲音太大了。”我說:“沒關係,她在練習。”

禮貌培養表現在日本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次我去看一個日本朋友,送給她不滿一歲的女兒一個玩具。她馬上教孩子致謝,把女兒的頭按向榻榻米。我急忙制止,認爲孩子太小以後再教不遲。朋友說:人之初性本善,趕早不趕晚,大了再教她會不自然。這使我想起常坐的日中航線,在同一架飛機上日本僱員和中國空姐的微笑很不一樣,前者發自內心後者顯得牽強。又比如,我每天要乘電梯回家,日本孩子們進電梯如果碰到同乘者,就會主動問你去哪層,幫助按電鈕,離開時還要與你打招呼。而我們的孩子就沒那麼彬彬有禮,這和我們一些學校的禮貌教育只停留在說教層面不無關係。

說到掃除,我的孩子剛進日本小學時,老師就要求家長給孩子準備塊抹布。每天孩子都要拿着抹布,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大掃除。日本公立學校沒有勤雜人員,所有的校園衛生都是師生一起打掃,無形中養成學生愛勞動的習慣。一天我去兒子的學校,正巧看到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打掃教室,校園裡校長在整理花草,教務長打掃校門外的衛生,全校師生人人蔘與掃除活動。難怪在日本不管是城裡還是鄉下,處處乾淨整潔,沒有衛生的死角,就連來我家做客的日本朋友臨走時還要把椅子擺好,幫助收拾水杯呢。

其實這種愛清潔的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我國的農村遠看美麗,近看垃圾成片,不是農民不收拾,是我們的教育不到位。在日本的中小學裡開設家庭學科課程,主要是教會學生對衣食住行和消費的生活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幫助他們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同時指導學生學會生活設計和職業準備。孩子在家庭學科課程中學會了掃除,學會了器具的用法和餐巾的疊法,他們到餐飲行業去打工,都是能手。而我國餐飲業的老闆常常抱怨員工素質低,這也是我們學校沒有進行最基礎的生活常識教育的後果。

自學,更是強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如:中午學生在學校集體進餐,學校要求學生飯前洗手,並且要自己把飯菜端到教室,輪流分配餐食。自學還包括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日本孩子的書包很重,除了書本外還有運動服、鞋子和水壺,下雨天還要帶雨傘,孩子揹着有時看上去就像一個負重急行軍的士兵,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讓別人幫忙或叫喊書包重的。相比之下,我們的小學校門前最常見的情景是:孩子甩手走在前面,父母揹着書包在後面緊跟,所有人都習以爲常。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學會自立呢?

立志,最重要的表現之一是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這體現在日本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次,我帶領中華女子學院的大學生到日本幼兒園做比較研究,我們的學生一進門,脫了鞋就去和孩子們遊戲了。這時幾個小朋友走到門口,把大姐姐們亂脫的鞋子頭朝出門的方向併攏放好,然後纔去玩。他們已經把鞋子的擺放融進自身的習慣之中。我到海邊散步,也曾看到一個無家可歸者,把脫下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擺在長椅上,再去海里游泳。這不也是一種自覺的行爲習慣嗎?種種事例說明日本家庭學科的課程內容已融進了該國人民生活之中。

日本國民良好的習慣形成,是長期教育的結果。NHK國家電視臺每天的少兒節目中,有一個固定時間段播放的是一個3歲左右的兒童,在最短的時間裡自己穿衣服或是疊衣服,節目幾十年如一日沒有變化。很多的日本兒童正是在這個節目的影響下長大,形成了自己的好習慣。這說明媒體教育的作用也很重要。我國當下電視臺的少兒節目幾乎沒有行爲習慣養成方面的內容,多數電視臺以兒童選秀節目居多,耍兒童逗觀衆的節目比比皆是,唯獨缺少家庭學科知識的基礎指導。

生活技能需要在學習中積累

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及臺灣的中小學和高中都設有必修的家庭學科課程。進入21世紀,日本的家庭學科吸收了各國家庭學科的先進經驗,推出許多新編家庭學科的教材。日本小學五至六年級、初中和高中(含中專)的家庭學科課程不僅必修,而且有固定的學時。小學家庭學科的課程包括家庭生活與家族、日常的飲食和做飯的基礎、合適的衣服和舒適的住房、身邊的消費生活與環境等課程。有關道德的內容也在家庭學科中有所體現,如用最具體的方式教孩子學做人,學做事。我兒子拿回的家庭作業指導中,就有這樣的提問:你給爺爺奶奶捶背了嗎?幫助媽媽幹家務了嗎?問爸爸工作辛苦了嗎?與小朋友在外玩按時回家了嗎……看到後面這條,我才明白爲什麼住所樓下的兒童活動場,每到晚上6點鐘就聽不見孩子的玩耍聲了,原來孩子們都按時回家了。

日本學生非常喜歡做家庭課的作業,像用塑料瓶發綠豆芽和種豆苗菜,學習傳統手工製作,等等。我兒子上初中時,每隔兩個星期總要拿回一個自己做的小物件,有八音盒、木雕小刺蝟、銅刻廟宇、應急手電筒和小書架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放在書桌或牀頭的小書架,它是兒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一塊木板開始,經過鋸、組裝、上漆等製作工序完成的。兒子製作的裝雜物的布掛飾,掛在牆上美觀實用。我仔細研究了這個掛飾,它的工藝很複雜,需要有一定的繪畫及設計能力,還要運用縫紉機、刺繡、熨燙、釘鈕釦等工序才能完成。由此看來,家庭學科課程教會了學生許多生活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表現力,間接還有助於良好學習行爲習慣的養成。

日本家庭學科的飲食文化課,要讓學生知道世界各國的主食類型,分析介紹各種食品的營養特徵,還讓學生學會洗菜、切菜及各種調味品的運用;認識各種鍋、瓷器、漆器、刀叉、碗筷;讓學生知道做飯順序:備料、炒煮、盛裝、吃飯(禮儀)、洗碗,

等等。他們每個學校都配有一名營養管理指導老師(大多是大學生活科學部或家政學部的營養專業畢業生)。這些專業指導老師精心設計校餐的飯菜譜,合理搭配營養:有時是日本大醬湯、有時是中國炒飯、有時是歐美麪包,有時是意大利麪等。他們還提前把每週要吃的飯菜譜發到學生手中,貼在家裡的冰箱上,讓媽媽們根據菜譜的內容來做早飯和晚飯。飲食文化課上也會教學生文明用餐的常識。比如,在街上一邊走路一邊吃東西被視爲最不衛生和不禮貌的行爲等。

服裝課內容更豐富,有衣服的選擇、購入、搭配、洗滌、熨燙和收納的知識,有衣服的號碼和標誌、各種季節的服飾、婚喪祭嫁和節日的服裝以及衣服的保管、防止蟲害和收納容器的使用,等等。這樣的家庭生活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他們在學習中逐漸積累了各種生活技能,進而形成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消費環保生活課,日本老師既向學生講授消費者的權利與責任、循環型社會的實現等現代公民意識,又告訴學生們塑料帶、廢紙、舊瓶回收的意義及如何進行家庭垃圾的分類與回收,還要求認識refuse(拒絕)、reues(重新使用)、reduce(減少)、rcycie(再利用)的標誌。所以來我家玩的孩子吃點心時,一定要問垃圾桶在哪兒,他們要清楚點心紙應扔在何處。孩子隨學校外出參加體育比賽時,媽媽後援隊都帶着垃圾袋,因爲公共場所的垃圾桶被封上了,這實際上就是警示孩子們對垃圾的重視。這些具體細節的生活知識教育,正是我們的中小學所缺少的。

近幾年北京等大城市也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不少居住小區裡安放了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錢沒少花,效果並不大。最重要的原因是民衆的環保意識薄弱,還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再往深裡追究是我們的學校教育缺少專門的家庭學科課程。1~15歲是一個人好的行爲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我們應該在兒童剛開始知道垃圾時,就要教育他們必須扔到指定的地方。好的理念和好的行爲習慣不去灌輸,民衆是不會自然形成的。

我兒子高中上的是日本私立男校,那裡的家庭學科內容更加寬泛。如家庭的收入與支出,公民依法納稅、國稅和地稅的利用,家庭理財與儲蓄、家庭計劃與消費;還有居住生活:熱環境、光環境、音環境、空氣環境、溼氣環境、遮音防音的功能,換氣與通風、蟲害和建築裝飾材料的有害化學物質,預防火災、水災、泥石流和地震,等等。此時的學生面臨即將上大學或離開家庭獨立工作生活的狀況,社會的發展和變化,需要他們具備必要的從業基礎知識和勞動基本技能,大量家庭學科的知識充實了他們的人生,能夠助力他們充滿信心走上社會。

記得兒子上大學期間,我得了重病,他的假期全用來照顧我。他從化驗單上了解我的病情,告訴我一些注意事項,給我做各國風味的可口飯菜,讓我增加營養儘快康復。作爲獨生子的他,倘若沒有學習過家庭課程,要做到這些簡直不可想象。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中小學校開設家庭學科的必要性。

在實踐體驗中增強生活知識和技能指導

當前新課程在我國中小學全面推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及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風生水起,也出現了一些與家庭生活相關的活動內容,但都是零散的、不夠系統。日本學校家庭學科非常重視實踐教學,且相當系列完善,每個學校不僅有家庭學科的教室,每個縣(相當於我國的省)市都有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體驗學習設施,值得我們借鑑。他們家庭學科的實踐教學種類繁多,像組織學生參觀幼兒保健中心、觀看孕婦營養保健指導活動、參加幼兒園活動體驗和老人健康保健設施研修,訪問環保機構、食品加工廠和電廠,參觀各類博物館防災中心,訪問消費者協會,參觀銀行學習家庭理財的基本知識等。學生們在實踐教學中,身臨其境去體驗各種生活常識、生存技能和安全防範知識,受益匪淺。

例如;日本各地的兒童活動中心都設有0~15歲兒童面臨危險的實物展示廳,那裡有防止1~3歲的小孩玩煤氣竈的按鈕,預防兒童頭套塑料袋引起窒息的模型。還有正確擺放熱水的位置以免孩子燙傷,正確擺放窗臺邊傢俱,防止孩子爬窗墜落等實物展示。孩子們通過參觀,真切地感受到安全防範知識的重要,學會了如何進行自我保護。而我國目前的防災減災博物館較少,各地的兒童活動中心也沒有專設兒童安全教育的內容,相關的教育活動不到位,廣大兒童及家長安全意識極度欠缺,致使各種意外傷害事故時有發生,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此泯滅。由此看出從小傳授給兒童少年各種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是多麼重要!

在日本,家庭學科的實踐活動遍佈學生日常活動的方方面面,包括讓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的地區有哪些觀賞樹和花卉,思考需要栽培哪些植物,能讓四季都見到不同顏色的樹木和鮮花;讓學生找出對周圍鄰居生活有影響的問題:如花盆擺在陽臺邊,颱風到來會砸到樓下的住家;音響開的聲音太大或者彈鋼琴的聲音、貓叫狗叫聲會影響周邊人的休息;住在樓房裡不能養狗,住獨棟房養狗時,遛狗需牽着狗,並把狗屎帶回家,等等。這些實踐活動的觸角已深入到家庭及社區生活的各個角落,不僅包含家庭鄰里關係,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問題。

升入高中後,日本學生的實踐活動層次又有提高,他們在課後調研家鄉河流的水質,觀察河流兩邊的廢棄物、河裡的漂浮物和排入河流的污水量,訪問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並由污水排放聯繫到自家洗衣粉的用量和做飯的食用油用量,最終從環保的角度寫出調查報告,提出合理的建議。他們還把家鄉的水果蔬菜和其他地區的做研究對比,每人學會做一個家鄉的傳統飯菜,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活動中很自然地生髮出來。

其實我們的中小學校也有類似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的學生積極性高、成效顯著,但因爲不成規模,也沒有列入課程,所以在整體上對兒童少年的教育影響十分有限。2011年,我到山東作調研,走訪了當地蔬菜基地的學生,問他們自己家鄉有什麼蔬菜?他們回答:不知道;問他們家鄉的小河裡有什麼魚蝦,河邊有什麼植物?學生也說不知道。這讓我很震驚,土生土長的農村娃怎麼不識田裡的作物,難道學校把他們關在課堂裡僅僅讀那幾本課本,應付考試就行了嗎?這樣的教育如何讓孩子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如何讓他們今後自食其力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