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穩紮穩打推進數字貨幣進程
“通過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致力於建立一個規範、統一、互利的國際規範,從而保障國際金融體系在數字貨幣時代穩定有序。
近日,深圳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引發廣泛關注,數字貨幣特別是央行主權數字貨幣發展情況成爲熱議焦點。無獨有偶,近期包括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德意志銀行等機構陸續發表專題研究報告,聚焦主權數字貨幣未來發展,相關內容對中國下階段穩妥有序推進主權數字貨幣具有參考價值。
數字貨幣現狀
1983年,David Chaum提出eCash(電子現金)系統與1998年Wei Dai提出b-money(B幣)構成全球最早的數字貨幣系統。隨着2009年初比特幣的誕生和熱炒,數字貨幣逐漸進入公衆視野。
近年來,數字貨幣蓬勃發展,狗狗幣、元寶幣、以太坊、IOTA、Cosmos、Libra等項目接踵登場,而一批大的傳統金融機構也推出數字貨幣,如高盛的SETLcoin、摩根大通的JPM Coin等,截至目前,市場上已經有超過2000多種數字貨幣。
在這些超主權的數字貨幣蓬勃發展的同時,具有法定地位、由國家主權背書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也應運而生,各國央行都在加緊佈局和發展主權數字貨幣。在一項針對66家央行的調查中顯示,目前超過80%的國家央行正在探索主權數字貨幣,特別是全球主要貨幣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和人民幣都已走在各國探索的前列。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數字經濟和數字科技逆勢蓬勃發展,全球主要國家都抓緊藉機迅速發展其主權數字貨幣。
如“數字美元”被納入美國最新財政刺激法案,美國文莫公司數字支付業務較去年增長52%;俄羅斯提出建立以黃金爲錨定物的數字貨幣方案;法國央行5月完成首個數字歐元測試;日本央行在7月讓其首席經濟學家負責研究數字貨幣;厄瓜多爾、烏克蘭和烏拉圭等3國已完成了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試點,而包括巴哈馬、柬埔寨、中國、東加勒比貨幣聯盟、韓國和瑞典在內的6個國家及組織正在進行央行數字貨幣零售試點。
目前,傳統銀行只佔全球銀行業和支付業股票市值的72%,低於2010年的96%。
六大特點
首先是二元賬戶結構主導。在探索主權數字貨幣的過程中,穩妥可靠是重要考量因素。因此,爲減少給現行貨幣體系帶來動盪或不確定性,大多數央行數字貨幣計劃都維持了從央行到商業銀行的二元賬戶結構。這樣一來,各國央行基本可以保留對貨幣發行和交易處理的嚴格控制,包括掌握改變和逆轉交易的能力。此外,二元賬戶結構也延續了現有的客戶服務模式,不僅更加容易同現行法律結合,同時也便於公衆接受。
其次是多技術路徑並行。數字貨幣同其他新興技術一樣,並沒有唯一可行的技術路徑,因此各國在探索中也使用了不同技術方式。如在數字貨幣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區塊鏈加密技術和傳統加密技術分別被使用。而在接入方式上,出於監管考慮,完全以令牌爲基礎的匿名接入並不受歡迎,以賬戶爲基礎的接入相對常見,但也有央行在使用賬戶+令牌的方式。
三是基礎設施配置高。鑑於數字貨幣巨大的潛力、不確定性和重要性,開發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都高度重視建設一個有韌性、安全、高性能、有潛力的良好基礎設施,以此來承載龐大的用戶規模,保障安全性,同時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滿足當前需要和未來需求的擴展。
四是對貨幣政策影響有限。由於數字貨幣推出時間較短,因此央行數字貨幣零售業務是否會對所在國的貨幣政策產生重大影響尚沒有確定性答案,但總的來看,發行數字貨幣不會改變央行可信度、不會掩蓋財政支配地位及其他影響貨幣價值的因素,因此對一國的貨幣政策影響目前看不會很大,但是各國在推進過程中也保持着謹慎。
五是加緊開展國際合作。雖然各國央行數字貨幣計劃目前均側重於國內使用,但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就其標準和規則進行國際協商。如國家清算銀行與加拿大、英國、日本、瑞典、瑞士、歐盟六家央行建立數字貨幣研發工作組;世界經濟論壇發起創立“央行數字貨幣政策制定者工具包”;G7峰會也將數字貨幣列爲固定議題。
六是不易改變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和貨幣之間的競爭本質是國家綜合實力、政治經濟環境和國家信用的競爭,僅憑藉一種新技術,大概率上不足以動搖美元在中短期內的主導地位。美國憑藉其技術、金融能力、國家綜合實力等優勢仍在未來數字貨幣競爭領域佔得先機,特別是在連美國監管機構“收編”臉書的Libra後更是增強其競爭力。
首先,公衆參與不積極。對於年輕人,數字貨幣因其便捷性深受歡迎。但老年人無論對數字貨幣還是其所依靠的智能手機都很陌生,學習、應用都較爲困難。根據統計,在美國智能手機使用率也僅爲75%左右,歐洲則更低。此外,數字貨幣所代表的新的理念也不是被所有人接受,歐洲社會目前整體保守,對於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社會都比較排斥,推動並培訓民衆使用數字貨幣難度不小。
其次,公私權力邊界模糊。與使用現金時高度的匿名化、隱秘性、自由性相比,數字貨幣的高度中心化、可追蹤化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會強化國家或監管機構對於民衆數據信息的掌握能力。據媒體披露,美國情報機構CIA已經試圖利用數字貨幣和電子交易不僅對本國民衆而且對其他國家使用者進行情報蒐集,引發國際社會普遍擔憂。
再次,法律監管不足不當。當前針對金融行爲的監管法律或法規並不完全適用於數字貨幣。法律的立法過程不僅較長,同時存在滯後性,需要在實踐中一步步加以完善。如何在法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好之時確保數字貨幣的安全可控成爲一大挑戰,特別是因爲貨幣是經濟活動的基礎和血液,牽一髮動全身,因此增強相關領域立法工作的前瞻性迫在眉睫。此外,有些國家過度立法,嚴重製約了數字貨幣的有效探索,成爲了限制其發展的罪魁禍首。
第四,對金融系統造成安全隱患。數字貨幣發行十分簡單,可能會使部分本就財政紀律鬆弛的國家通脹水平進一步惡化,進而威脅金融系統安全。另外,在遇到金融危機時,數字貨幣最容易被人們大量拋售,增加銀行被擠兌的風險,破壞金融穩定。鑑於央行可以直接發行數字貨幣給個人,兩個主體在不需要商業銀行的情況下就能完成交易,去中介化的風險不容忽視。最後,數字貨幣有可能對銀行存款產生擠佔,部分侵蝕銀行信貸渠道。
第五,存在全球金融體系分裂風險。雖然各國也在加強數字貨幣國際協調,但是目前各方在技術標準、隱私保護、數據流通等方面監管和規則都不同。這背後反映了各國經濟實力、價值觀的不同,同時也是對自身貨幣主權、金融主權乃至國家安全綜合考慮的結果。而數字貨幣的差異化會加速本就不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不排除將來出現碎片化狀況。
第六,數據安全堪憂。數字貨幣的使用嚴重依賴數據,而數據本身的安全性廣受質疑。特別是近年來頻繁爆出的數據泄露、黑客攻擊、惡意買賣客戶數據等事件加劇了民衆的擔心。此外數據的存儲也面臨挑戰,雖然存儲設備一般位於央行或者大型數據平臺的專業場所且通常擁有備份,但即使如此,在戰爭或災害等極端挑戰下,如何保護數據仍是重要議題。
第七,衝擊傳統金融機構。隨着數字貨幣的興起,大量金融科技公司蜂擁進入這個行業利潤豐厚的領域,而由於落後的信息技術、本已較低的貸款利率、昂貴的合規成本等因素,傳統的放貸機構會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金融科技巨頭巧妙結合金融與技術,將各項成本降至更低同時還可以管控好風險,這樣就將低收益與高風險轉嫁給傳統機構。
啓示及建議
當前我國主權數字貨幣實踐和探索均走在全球前列,具有先發優勢。鑑於主權數字貨幣事關國家金融穩定大計,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鞏固優勢的基礎上,要統籌考慮各方情況,即不可停滯不前也不可貿然推進。應當繼續採取試點-總結-試點-推廣的思路,特別關注金融安全,積極探索相關技術和政策,穩紮穩打推進數字貨幣進程。進一步加強央行數字貨幣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基礎設施安全、穩定、可靠、有韌性、有空間。
要加強監管明確邊界,有前瞻性地開展立法,完善相關制度,不僅規範發行者的行爲,同時保障使用者和投資者的權益。立法過程中可以選取特定區域作試點,推出地方性法規,發放特別牌照,不斷探索什麼可以做、什麼堅決不能做。在立法中要爲通過盡職調查、身份覈查、交易追蹤等方式打擊洗錢、非法籌資等老大難問題留出政策空間,發揮數字貨幣優勢。特別需要注重保護隱私和個人數據安全,立法切忌管得太死,要爲業務後續發展留出空間。
央行的主權數字貨幣因其透明度和追溯性可以爲政府觀察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提供更爲直觀、客觀的視角,從而爲科學施政提供重要依據。此外,央行數字貨幣支持智能合同,如果利用好可以強化貨幣政策槓桿,包括央行制定負名義利率、創造有時限或附帶其他支出條件的貨幣,以便更精準地對國民經濟進行貨幣干預,放大貨幣政策影響。
此外,筆者認爲,加強國際金融合作也非常重要。一是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配合我自貿和開發區戰略,在各項條件逐步成熟後進行央行數字貨幣跨境結算實驗;二是積極開展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和多邊合作,着力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嘗試建立以央行數字貨幣爲中心的支付結算體系。通過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致力於建立一個規範、統一、互利的國際規範,從而保障國際金融體系在數字貨幣時代穩定有序。但也要防止個別國家獨霸規則和話語權,進一步強化其金融霸權,避免其動輒使用金融方式制裁其他國家。
央行主權數字貨幣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國內都屬於新鮮事物,特別是人們在接受全新貨幣方式並逐步取代沿用上百年的紙質貨幣時,難免會有不信任和牴觸心態,在使用過程中也會有諸多技術性問題。鑑此,需要廣泛開展宣傳和普及活動,生動、全面、客觀介紹央行數字貨幣各方面情況,便於民衆增信釋疑,提前掃清障礙,爲日後全面推廣奠定良好民衆基礎。
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協會等各主體的獨特優勢,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廣泛吸引各方面人才投入,創建創新友好的政策和社會氛圍,共同致力於在探索主權數字貨幣領域形成合力。在探索過程中不僅要積極進取,同時也要樹立邊界和底線,不能無原則只追求利潤,在守法基礎上也要注重道德和社會風俗,切實服務用戶。此外,要積極開展學術研究,探索數字貨幣對貨幣理論、法定貨幣機制、定價理論、企業治理等理論和實踐的影響。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工商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