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症者高達8成 專家曝3招緩解方法

「乳糖不耐症」是人類無法完全消化乳糖所致。(圖片來源/Pexels)

許多上班族習慣早上喝拿鐵提振精神,不料卻引發腸胃不適、脹氣和腹瀉等情況,這有可能是「乳糖不耐症」在作祟。科學家Heyman 表示,全世界患有此症狀的人約有8成,亞洲人比例偏高,日本人就佔9成,西方人則佔5成。對此,專家表示有3種緩解方案。

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倪衍玄與專家黃倩茹表示,乳糖不耐症是人體沒有辦法完全消化乳糖,而導致的腸胃問題,進而引發打嗝及腹瀉等情況。其中,乳糖本應由腸道中的「乳糖酶」,消化分解爲葡萄糖與半乳糖,但「乳糖酶」也有可能活力不足。

「乳糖酶」的活力會隨着年齡增長而降低,因嬰兒以母乳爲主食,但隨着逐漸成長成爲雜食性動物,「乳糖酶」的活力自然減少,由此延伸出常見的「原發性乳糖不耐症」,它會使嬰兒在出生2歲後會逐漸缺少「乳糖梅」;8歲之後,就開始成爲喝乳製品容易拉肚子的體質。另一種「先天性乳糖不耐症」是染色體隱性遺傳,在嬰兒時期就無法消化母乳;「續發性乳糖不耐症」則是胃腸道發炎與小腸手術導致的後遺症,需要專業醫生的協助。

多數亞洲人屬於「原發性乳糖不耐症」,專家表示,有3招辦法能夠舒緩病症。第1招,可以選擇「比菲德氏菌」的「益生菌」,以及攝取「膳食纖維」與「寡糖」,可改善腸胃機制;第2招,美國臨牀營養雜誌發表的實驗結果發現,透過「適應療法」讓患者連續攝取16天的乳糖,最後可使身體的分解量增強3倍,藉此增強耐受力;第3招,服用「乳糖酶藥物」,藥效可持續30-45分鐘,可暫時控制及舒緩。

專家強調,乳糖不耐症患者並非對乳製品蛋白過敏,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機轉現象;前者在涉入牛乳等含乳糖製品後,將根據個人體質有不同的承受力,例如9成的日本人都有乳糖不耐症,但他們能夠每日吸收200毫升牛乳而沒有任何不適,在醫學上也不會將此症狀視爲疾病,而是個人特性。

隨着科技與食品日新月異,替代乳製品的豆奶、杏仁漿和豆腐等產品,可以補足部分乳製品的營養素,進而獲得最重要的蛋白質與鈣,因此,若沒有嚴重影響生活,無需強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