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篩檢年增萬人 國健署呼籲早篩檢早治療

圖爲2020年6月國健署公佈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內癌症時鐘又快轉16秒,大腸癌連12年蟬連第一。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民健康署今(28)日表示,今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衆至醫療院所意願,依據國民健康署6月的癌症篩檢資料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全國四大癌症篩檢量整體下降了一成五;但隨着目前疫情趨緩,癌症篩檢量已逐步回升,根據7月份最新統計,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篩檢量已超越去年同期的篩檢量,乳癌篩檢量更是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1萬人次。

國健署長王英偉特別提醒,目前累計參加篩檢人數已達202萬人次,符合篩檢資格的民衆趕緊把握機會,趁着疫情趨緩期間,到全國6,000多家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癌症篩檢的相關資訊,並接受篩檢,早篩檢早治療!

國健署指出,民衆不要輕忽癌症的發生及威脅,人人皆有可能罹患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終其一生每14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大腸癌,男性每2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口腔癌,女性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而女性每89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子宮頸癌。

國健署說,部分民衆覺得癌症不會找上門,所以心存僥倖,沒來接受篩檢,或是覺得身體沒有任何症狀,不需要篩檢,國民健康署呼籲民衆不要害怕篩檢,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以大腸癌爲例,經由篩檢發現的大多爲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的早期癌,只需經由大腸鏡檢就能摘除病竈,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但若沒定期接受篩檢,等到已經出現相關症狀再檢查,可能已經是第3期或第4期預後差的晚期癌,這時候就需要透過較複雜的外科手術或化療及放療等治療方式。

國健署說明,癌症篩檢是針對身體健康且沒有任何癌症症狀的人做早期偵測,國民健康署與全國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及地方衛生局所合作,免費提供四癌篩檢服務。

國健署介紹,第一是大腸癌,50~74歲一般民衆,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第二是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第三是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第四是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王英偉再次呼籲,現在疫情趨緩,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早期發現纔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民衆報復性旅遊之餘,更要「報復性癌症篩檢」,而且篩檢結果爲陽性者一定要遵循醫師建議,再做進一步的確診或治療,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