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券可振興經濟?教授酸:該1人發2千萬

行政院蘇貞昌2日宣佈振興券定名爲「三倍券」,並公佈樣式。(資料照片鎧乙攝)

行政院振興三倍券規畫出爐後引發社會熱議,由於取得複雜與金額太少,一般民衆大多不滿,也有人對三倍券振興經濟效果存疑。長庚大學臨牀醫學研究所副教顧正侖認爲,不管是消費券或是三倍券,他都不支持,原因是此沒有效率資源浪費

顧正侖今在臉書上表示,這兩種券雖然名義給法不同,但是背後經濟學道理是,給人民錢來[刺激消費](凱因斯理論),並藉由乘數效應,使得政府一塊錢得到超過一塊錢的效果。並藉由增加的經濟活動,政府回收稅收,然後變成政府其實沒花到錢。

顧正侖說,這理論很漂亮,但臺灣人都有實戰經驗,當年都拿過消費券。不妨以此深思,發了消費券,臺灣經濟就大好了嗎?當年發了消費券,多少人存起來,多少人去買必需品(買必需品沒有放大消費的效果),有多少人提前去買你本來就打算買的東西(這其實也沒擴大消費的效果),有多少人真的去買了一個你真的不會買的東西?

當年拿到消費券,顧正侖自曝買了一臺LCD電視,看起來政府給3600花了3400,起碼擴大一倍消費。事實上,他本來就打算買這臺電視,不給錢也會買,所以政府給的錢被他變相存起來。

顧正侖分析,消費是個人願意的行爲,他不會蠢到政府給3600就去買一個不想要的東西,而電視本來就是他能夠購買的。這就是消費券真的問題,只有少部分的人真的會去花在一個原來不會買的東西。

結果上來看,當年發了幾百億,統計出來增加消費的效果比發出去的錢還少。不僅沒有乘數效應,政府花出去的錢比增加的消費還多。

這事實,因此被監察院糾舉。如果政府多給錢就會改變你的消費模式,而且讓經濟大好,走出經濟困境。政府不僅應該發,還不應該只發2000元,應該一人發兩千萬纔對。

顧正侖說,最後可能有人認爲,雖然花600億隻有400億的效果,還是比沒有好,應該做。對此,他也表示反對。你會花600塊買一個只值400塊的東西嗎?!你不會,那爲什麼你會覺得政府就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