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族鼎立:需要外省人

(圖/Microsoft Copilot AI生成)

有人會覺得:將外省人、閩南人與客家人區隔成三個族羣並無意義,甚至可能會造成本來的相同族羣被分化,因爲大家本來都是「漢人」,這對於中華民國的長治久安不利。我完全支持漢人的意識,但,我首先要指出:中華民國當前的亂局橫生,並不是我們將漢人區隔成三個族羣的結果,而是有政客將閩南族羣意識放大成整個「臺灣民族意識」,這正是有政客惡意操作族羣對立的結果,讓我們相當多數的外省族羣年輕人都已認同「閩南化即是臺灣化」。

既然族羣議題已經被利用與扭曲,正本清源的作法,就不是再回避族羣議題,而是藉由對族羣議題的重新詮釋,來發展出健康良善的族羣關係,意即只有讓外省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三族鼎立」(三足鼎立),彼此相互尊重其文化,按照敝人這種角度的「三族鼎立論」,纔有機會重新提倡並鞏固漢人意識,由鼎腳(三族)來支撐鼎身(漢族),謀得真正意義的族羣和解共生。

外省族羣經歷過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變局,這種變局不能只從個人的愛恨情仇的角度來認識,我們都應該有更深一層體認:國府遷臺是經歷中華民族遷徙的大變局,超過150萬人從臺灣海峽的右岸流亡到左岸,這是載入史冊的重大歷史事件,從中產生的眷村文化,內含着「跨省交融」與「中西會通」的特徵,其實是人類社會中相當罕見的現象與經驗。

族羣間經過國共內戰後70餘年,已經出現族羣通婚的現象,這顯示出解嚴前的中華民國政府其族羣政策的平等性,但不能反過來指稱說族羣意識從此就不需要存在,有單一族羣認同或雙重族羣認同都無不可,但如果徹底沒有族羣意識,尤其不再有外省族羣意識,那究竟該由誰來做主體,持續傳承與光大外省族羣的文化?

我們要懂得「三族鼎立論」,團結成真正意義的外省族羣,並跟兩大族羣攜手合作,共同恢復蔣渭水先生在臺灣畢生關注的漢人自覺,當漢人意識重新獲得鞏固,我們再號召原住民族羣與新住民住羣共同落實有關中華民族的「內聖外王論」,就能建設富強的中華民國,按此脈絡發展,就會有資格參與探討如何架構出堅若磐石的兩岸關係。(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