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險業對“雙颱風”損失賠付已超八成,最大一筆賠了3200萬

颱風“貝碧嘉”“普拉桑”9月接連登陸上海,衆多企業和家庭遭受財產損失,而保險理賠也一直在進行過程中。

第一財經記者10月24日從上海金融監管局瞭解到,截至2024年10月18日,受“雙颱風”影響,轄內保險公司共收到報案60298件,預估賠款13.76億元,目前完成賠付件數比例已達到82%,車險賠付件數比例超過90%。

其中,賠付金額最大的一起財產險報案爲瑞再企商保險有限公司熱帶氣旋指數保險產品,被保險人爲上海浦東某大型主題公園,賠付金額3217.5萬元。

據悉,瑞再企商熱帶氣旋指數保險產品是我國首款熱帶氣旋巨災指數保險,保險責任範圍涵蓋因熱帶氣旋產生的財產損失和營業中斷的最終淨損失。

業內人士表示,相比傳統保險產品損失覆蓋面不廣、理賠流程複雜、反應速度不夠迅捷等方面的不足,巨災指數保險產品超出參數閾值即引發賠付,在理賠過程中極大簡化了現場查勘、收集定損和財務資料的步驟,以更高效、便捷、直接的方式彌補客戶由於巨災造成的財產和經營損失。

上海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跟蹤督導轄內相關保險公司加快理賠進度,切實發揮保險保障作用。同時,積極鼓勵保險公司加大巨災指數保險產品創新,更好滿足應對自然災害風險的市場需要。

瑞再研究院4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142起自然災害創歷史新高,累計保險損失達1080億美元。據該機構預測,隨着全球氣溫升高,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會進一步上升,在未來十年間,保險損失可能會翻倍。

隨着我國巨災保險體系的發展,我國保險業在巨災中的賠付作用也明顯上升,但整體的自然災害損失保險賠付率與全球平均4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明顯。上月末的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金融監管總局表示將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分三個層次逐步形成“保基礎保民生、高普惠廣覆蓋”的中國特色巨災保險制度:在基礎層,主要是由政策性保險提供基本保障;在擴展層,將巨災傷亡保險等納入保障範圍;在補充層,由商業保險提供保障。